2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厦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成效。

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出席发布会。

过去五年,厦门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着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4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

市委常委、副市长 庄荣良:这五年,我们致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带动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成势。新能源产业近三年,年均递增超过30%。今年产值将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新型显示,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6位,建成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占GDP比重突破60%。创新性企业集群持续壮大,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35家,每年净增超500家。

“十四五”期间,厦门科技创新动能显著增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融合创新生态更加优越。火炬高新区在去年工信部首次综合评价中位列全国第14名;建设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涵盖海洋、能源材料、半导体等领域;工业数字化总体水平和关键评价指标居全国前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13家,占全省总数42%。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赖建州:“十四五”期间,同翔高新城片区累计开工产业项目超70个,配套项目超20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2024年,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1000亿元,加快实施一批城市功能配套项目,践行“产、城、人、境”融合发展理念。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王达:我们“从无到有”建设厦门科学城,引进一批大院大所、科技领军企业来厦门建设3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共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2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783家,产出九价宫颈癌疫苗、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等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

市工信局局长 翁晓岚:“十四五”以来,厦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工业税收占比从27.4%提高到34.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9.7%,实现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

市海洋局副局长 林宜光: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035亿元增长到2024年初步估算的2588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已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涉海上市企业15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新兴产业聚势突破。

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厦门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规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动态升级“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体系,有力保障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体推进、融合发展。

市委常委、副市长 庄荣良:这五年,我们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竞相迸发。金砖科创孵化园与巴西、阿联酋等11个国家的45家机构建立协作网络,促成138个合作项目落地。国际创新资源要素正加速向厦门集聚。面向“十五五”,我们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更高标准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厦视短评:科技产业双向奔赴 激发创新澎湃动能

“十四五”以来的这五年,厦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赛道上精准发力,交出了一份产业转型升级的亮眼答卷。

研发投入强度3.46%、每年净增超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字经济占比超60%——五年来,厦门科技创新有了新突破,产业能级取得新跃升,实现了科技赋能产业、产业牵引科技的双向奔赴,厦门以创新驱动,积蓄了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澎湃动能。

面向“十五五”,厦门将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以机制创新打通产学研壁垒,勇闯科技“无人区”,破解产业“深水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持续壮大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