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一年来,厦门牢记嘱托,充分发挥厦门对台特色和优势,持续做好“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三篇文章,形成了一批融合先行先试案例,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上个月,全省首个台青社区融合创业街区在翔安区揭牌,这个创业街区由安居集团与海鸥台青基地合作打造,集居住、创业、生活于一体,不仅配备了4500多套公租房,租金为市场价七折,还提供商铺租赁优惠,为台青打造了一个“楼上安家、楼下创业”的完整生态圈。台青刘容冰就在这里经营了一家美发造型店。她告诉记者,在这里感觉不是在“异乡”,更像是在“家门口”创业。

台青 刘容冰:(街区商铺)这一整排大部分都是台湾人,我们平常经常一起聚餐,分享在这边的一些创业心得,这边(居民)都年轻,我觉得我也年轻起来了,生意还不错。

目前,创业街区已入驻台青企业27家,涵盖餐饮、贸易、科技等多个业态。

台青 罗怡恩:因为这边是个很新兴的街区,各方面的环境都比较好 我们是住在楼上,在楼下租有店铺,就很方便,商圈离我们这也很近,我觉得生活还是很便利的。

台青社区融合创业街区副总经理 陈嘉欣:每周或者每个月,我们都会开政策宣讲会,让他们更好了解这边有什么更好的经商环境,比如居住还有创业补贴,可以让他们更好落地厦门。

一年来,厦门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让台胞在共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中获益更多、福祉更实、未来更好。《厦门经济特区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若干规定》今年1月正式施行,这是大陆首部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的法规,现已发布实施103项台湾职业资格采认清单,已直接采认台湾职业资格235人,切实打通台湾人才在厦职业成长通道。

一年来,厦门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方面同样不遗余力。前不久,由两岸同胞共同出资建设的厦门首个两岸同名村交流平台——板桥两岸同名村交流中心顺利通过竣工规划验收。这座兼具闽南古韵与现代气息的三层小楼,如同一座“亲情驿站”,成为两岸板桥人“话家常、寻根脉”的新去处。与交流中心毗邻的板桥张氏宗祠,记录了两岸板桥人的交流故事。清朝康熙年间,集美板桥张氏族人迁居台湾,在新北市板桥扎根繁衍。三十多年前,台湾宗亲张进财、张坤卯等人正是循着张氏宗祠的红砖翘脊,才找到祖地,开启两岸板桥人的交流篇章。集美区板桥儒林张氏宗亲理事会秘书长张文总告诉记者,每年他都要接待数批从台湾远道而来的宗亲。去年9月,福建省首届海峡两岸同名村“村BA”篮球邀请赛在集美板桥开赛,两岸板桥青年也借此机会交流、互动。

集美区板桥儒林张氏宗亲理事会秘书长 张文总:那些台湾青年过来,他们曾经对我说,如果这里建好了,有一个空间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他们也很高兴。下个月有100多人要来参观,有的还要来捐资,说要尽一份台湾同胞责任,都是一家人。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厦门高质量助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让融合之路越走越宽。一年来,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文博会等50多个大型两岸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厦门全力打造两岸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海沧港综保区首条“三通”对台跨境电商直航专线,已稳定运行一年多,截至今年9月5日已开行164个航次,运输出口电商货物26851标箱,货值突破66亿元,构建起对台跨境物流新通道;今年9月在厦举办的第二十五届投洽会首设“两岸融合发展专区”,为台商台企寻找商机、对接客户、洽谈合作提供了诸多便利;2024年台商投资基金总规模突破60亿元。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 唐桦:厦门正通过“通”“惠”“情”三方面的系统推进,高质量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下一阶段的重点是实现从“有”到“优”,从“通”到“融”的升级。让这里成为两岸同胞利益相连,情感共通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