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为厦门产业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一年来,厦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强力推进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毫末智造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组装一台精密抛光机。这台设备可以用于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光学元件的纳米级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这台设备是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业母机”专项的技术中演变而来的。

厦门毫末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石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是我们的科技创新一定要基于我们的产业痛点去分析去解决它。最开始我们服务的领域主要都是米级的光学镜片,在我们产业化以后发现,我们国内很多“卡脖子”问题是在几百毫米尺寸范围内,包括我们的商业航天。

发现行业痛点后,企业将绝大部分营业收入投入研发。在这过程中,火炬高新区通过科创基金,为企业研发注入资金活水。仅用一年时间,企业就推出针对商业航天领域的600毫米加工设备,将面形加工精度从50纳米提升至20纳米,加工效率提升数十倍,填补了国内高效超精加工设备的空白。如今,企业每年都会前瞻性布局2-3款新设备,以满足新兴领域客户对加工设备的国产替代需求。

厦门毫末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石坚:火炬高新区也会把跟我们相关的上下游的企业推荐给我们,看看能不能产生联动。今年我们希望能够推动我们在半导体就是光刻机这块的应用,解决国产替代的一个痛点问题。

把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面向“十五五”,火炬高新区将加快建设全国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计划在光电显示、海洋氢能等领域建设分中心,深化校地合作。同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创新创业处副处长 蔡坤海:我们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改革创新动力和实际工作举措。基金设立在种子期和天使期的结合,更注重的是以技术的创新性作为我们投资的导向,培育一批硬科技的项目。

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厦门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四链同频发力,推动经济向新而行。

在生物医药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在于打通“产学研医”协同链条——临床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出问题,高校聚焦基础与技术攻关,企业则承担中试放大、工业化生产与质量控制,最终成果再回归临床验证与应用。在这一模式驱动下,由宝太生物、市妇幼保健院、厦门长庚医院、厦门大学共同组建的厦门市干(体)细胞研究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正加速推动宫颈癌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

厦门长庚医院医师 何海萍:2024年11月份开始成立联合实验室,主要目的就是推进科研,开展临床研究和促进转化,对于医院来说,对于我们将来做临床研究这方面是很有帮助的。

宝太生物新产品战略总监 钟晓骝: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不光是在做产品的开发,也在同步推进厦门的干细胞储存与治疗的一些标准建立。

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牵手,越来越多的“技术空白”被填补。国内首个、全球第二款“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获批上市,打破国外产品长达十多年的市场垄断。麦达智能研发出直径仅9微米的钨钢钻头,标志着我国在0.01毫米以下超微钻头这一“微观战场”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目前,厦门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35家、居全省首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平板显示等产业的细分领域,厦门有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教授 王燕武:厦门可以在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创新着重下功夫,加强与金砖国家科技合作,打造联合实验室,共同对一些重要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突破,在创新融合发展中塑造产业新的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厦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