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一年来,厦门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深化年”活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将生态“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既守住绿水青山的高颜值,又持续兑现金山银山的“含金量”,绘就生态优、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环境准入集成改革累计避免企业无效投资12.46亿元
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上,企业只需输入自身信息,平台就能依托国土空间、生态环保、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239个要素图层和10万多条生态环境准入条件,进行环境准入的自主研判和推荐选址,避免企业盲目投资,为项目落地提速,这得益于我市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的环境准入集成改革。
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处长 詹源:我们这个平台还和“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打通,实现了并行运行。在项目策划生成阶段实现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业务共商单个项目可为企业节省70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为企业节省环评编制费用和排污权核定费用最高可达80万元以上,解决原来企业面临的生态环境准入难、审批时间长、项目落地慢,等难点、痛点问题。
为了让绿色标尺的刻度更加精细,一年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进一步升级提升,集成环评与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等5项制度融合审批,通过排污许可证承载环境管理要求。改革实施以来,已有超2900个项目受益,累计节约审批时限8.7万个工作日,节省论证费用超一亿元,累计指导超过1.3万个项目优化布局或调整工艺,避免无效投资12.46亿元。
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处长 詹源:接下来,我们将更加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立法固化改革成效,同时我们还要利用大语言模型等先进的技术,来提升我们平台的应用功能。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将持续探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近岸海域的协同治理,和在产城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区域环评的改革举措。
在守护生态“红线”与发展“绿线”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扩建低值可回收物体系 预计年处理规模达10万吨
1.35个塑料餐盒变身为无纺布袋,15个塑料瓶就能变身为一件再生马甲,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突破,离不开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以1条分选示范线实现每小时5吨、每年3万吨的处置能力,能将外卖餐盒、奶茶杯、快递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分选,经过分类压缩、打包后形成可再生资源,再运送至协同加工企业循环利用。经过一年的升级改造,分拣中心智能分拣准确率从90%提升至95%。截至9月30日,分拣中心累计处理低值可回收物47887吨,回收利用2820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18万吨,节约石油5.38万吨。
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固废处处长 曾群华:在一期项目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推动二期低值可回收项目的建设。(预计)形成年处理规模达10万吨的低值可回收的利用产能。我们合作的首个低值可回收物产业项目已经落户苏州,并且已经投产运行,我们相关的模式也已经推广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真正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