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翔安区内厝镇前垵村,垵心公益图书馆和四点半学堂成为孩子们欢度时光的热门去处,而这背后,是两栋清代古厝的华丽转身——它们从日渐沉寂的老建筑,“变身”洋溢着活力的文化驿站。

近年来,翔安区内厝镇掀起了一场“古厝变革”。在乡村振兴与城中村改造的浪潮中,当地的古厝并未被时代淹没,反而焕发新生。多个村庄将古厝创新改造为公益图书馆、颐年堂和艺术工作室,既延续了历史记忆,也为古厝注入了新的文化功能。此类有益的实践,为乡村古建筑活化利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本。

前垵村的20多户村民无偿捐出老宅15年的使用权,将三栋闲置多年的清代古厝分别打造成公益图书馆、四点半学堂和颐年堂,构建起服务“一老一少”的暖心活动空间。

早在2010年,莲塘村企业家林良菽就将村里的古厝改造成“老人之家”,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和休闲场所。如今,在“老人之家”用餐的老人已超百人。这一项目成为乡村敬老文化的生动样本。

黄厝村则通过集中收储40栋闲置老宅,引进陶艺、砖雕、漆画等32个文创工作室,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艺匠小镇”,成功吸引游客驻足、体验和消费,为村民带来就业与创业的新机遇。

当然,人流客流增加,也会给这些古厝的保护和管理带来压力。古厝活化利用,绝非一改了之。如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记者了解到,在古厝改造过程中,内厝镇各村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燕尾脊等传统建筑元素,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留住了乡愁与记忆。

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古厝保护与活化利用,离不开多方协作和长远规划,既需要乡贤与企业的公益投入,更需要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机制。唯有在活化利用与保护传承之间找到契合点,形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这些古厝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启迪未来的载体,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