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时评:“问”出金点子 汇聚大合力
近日,厦门日报刊发多条意见征询新闻:厦门市委市政府面向社会公众征集2026年为民办实事意见建议,市发改委联合本报征集“十五五”规划意见建议,思明区市政园林局为湖滨片区新增的10个口袋公园征集名称及LOGO设计方案。从公园命名的“小事”到城市发展的 “大事”,厦门全方位向市民“借智慧”“要答案”“问需求”,既让城市规划贴合民心民意,也让市民成为城市治理的 “合伙人”。
政府勤于发问,市民乐于作答。这份双向奔赴的互动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久积淀的默契。这份默契,既源于 “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践行,也饱含厦门人对城市的热爱。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厦门工作的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便通过《厦门日报》发起“2000年——我心目中的厦门”征文活动,引发全市大讨论;此后,从环岛路景观设计、筼筜湖治理优化,到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便民设施升级,厦门始终以“谦逊”姿态,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延伸至城市发展各个领域。正是这份 “勤问”,让市民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仅能改变家门口环境,还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大叙事”。积极参与带来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又点燃了市民“乐答”的热忱,最终孕育出“勿以事小而不问,勿以言微而不发”的城市治理智慧。
“勿以事小而不问”,是政府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践行“为民初心”的具体实践。小区路灯太暗的吐槽、社区公园缺遮雨棚的念叨、菜市场周边停车难的抱怨……这些看似琐碎的诉求和微小的问题,往往最贴近群众生活的痛点和精准治理的落脚点。只有秉持“勿以事小而不问”的态度,俯下身,从群众视角看问题、想办法、做决策,才能让政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带着烟火气的“民生答卷”。
“勿以言微而不发”,是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参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写照。或许只是为优化一条公交线路建言,就能破解片区的出行难题;或许只是为增设一处便民服务点献策,就能让群众办事不绕路……这些带着生活经验与实践智慧的建议,往往能填补宏观规划未能详尽的细节空缺,成为城市治理“点睛之笔”。
当百姓“金点子”落地为发展“金钥匙”,“答有所用”的实效,让“问”与“答”形成良性互动:政府越“勤问”,越能精准捕捉治理堵点、明晰施政方向;市民越“乐答”,越有归属感与获得感,更愿主动为发展建言。“一问一答”凝聚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同心合力,推动厦门朝着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