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助力企业产值翻番
产学研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厦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日前,2025年度厦门市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兑现工作启动。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推动联合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助力企业产值翻番
在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低烟阻燃高分子材料的测试。这是此次获得补助的“低烟阻燃高分子地板技术的研发”项目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地板大多采用高分子材料,一旦着火,不仅燃烧迅速,还会释放大量有毒烟气,容易造成严重伤亡。科研团队通过在高分子材料中引入稀土元素,大幅提升了阻燃性能,有效降低火灾风险。依托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所与中科易朔(厦门)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建立起从“研发到应用”的长效合作机制,也助力企业成长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增长到700多万元。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宋立军:在科技局的推动下,我们跟企业结合更紧密了,我们把自己的一部分成果从实验室走出去,从“书架”走向“货架”。另一方面,企业找到了很多社会的需求,反馈给我们实验室,我们就可以做到一些真正接地气的、有意义的一些科研。
中科易朔(厦门)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 刘子腾:跟宋老师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发现稀土材料在阻燃领域特别是抑烟跟阻燃能够发挥高效的作用,在之前我们的产值并不高,但是已经实现了翻倍的增长,现在正在向千万(年产值)级别去发展。
高校科研成果落地 推动电力电气产业智能升级
华侨大学方瑞明教授团队与从事电力系统检修的红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发电机转子匝间绝缘智能预警系统”,同样获得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火电常被视为电网运行的“压舱石”,能在电网调峰中发挥稳定作用,相比受天气、季节影响较大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具备更高的可靠性。但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火电机组运行频繁波动、切换加快,设备面临更严峻的考验。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项目团队研发出智能预警系统,能够实时预警、精准定位潜在隐患,防患于未然,目前成果已在国内多家大型能源企业推广应用。
华侨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 方瑞明:红相股份有限公司反映说火电机组故障率在提高,运行可靠性在下降,找到我们,一起来分析以后,我们就发现转子绕组是故障率最高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在这个背景下面,我们就开发了一套汽轮发电机转子绕组的匝间绝缘故障,一套在线的监测和故障预警系统,我们希望在电力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发挥我们的作用。
累计补助402个产学研项目 总额近6700万元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自2021年11月修订印发《厦门市产学研项目补助办法》以来,全市已累计补助402个产学研项目,总额近67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