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沧中心小学,有一座古建筑,奎星楼。抗战时期,以彭冲为首的6名中共地下党员,曾以奎星楼作为活动据点,传播革命思想,引领一批青年学生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今天的《来去厦门》,我们去探寻奎星楼里的红色故事,感受海沧深厚的革命传统。

这是海沧一段无法忘却的红色往事。

海沧中心小学校长 林明全:当时这座楼已经尘封多年,没有被打开过,已经是危楼了,我们想说让它重建光明,重新让大家认识。

奎星楼里,孕育着先进革命思潮。抗日火种,从这里散播海沧大地。

海沧区政协委员、文史专家 王科武:奎星楼是海沧革命的一个起点,应该讲它产生了燎原大火这样的一个效果。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向群: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在海沧革命史上,它是我们永远铭记的一笔。

记者 胡兰兰:海沧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始建于明代的沧江书院,上个世纪初改称沧江小学。现在校园里这栋奎星楼,是沧江书院唯一的现存遗址。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千禧年初,奎星楼还是一栋无人问津的危楼。

海沧中心小学校长 林明全:当时我是少先队总辅导员,他们说你的队部就在这座楼的二楼,我才开起来看的,已经真的尘封多年没被打开过。

林明全和其他老师、同学将奎星楼重新打扫了一遍,通过翻阅校史、走访村民,他们逐步梳理出这段发生在海沧的抗日故事。

1937年间在海沧中心小学任教,以教学为掩护,在海沧地区传播革命火种。

记者 胡兰兰:1937年春天,在沧江小学教导主任柯联魁的引荐下,彭冲,也就是当时名为许铁如的年轻地下党员,来到学校担任五年级语文老师。

海沧区政协委员、文史专家 王科武:许铁如来了以后,他教学非常新颖,没有那种照本宣科。总是结合时事跟同学讲故事,因为许铁如他是地下党员,其实他是把革命活动,带到了沧江小学,带到了海沧。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向群:当时很不容易,他秘密地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些书籍,在同学里面传播,宣传革命道理。

任教期间,彭冲和另一名地下党员郑燧一起,在奎星楼里组织进步青年阅读进步报刊,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还成立了海啸剧社,联合漳州革命文艺团体芗潮剧社举行公演,通过话剧、皮影戏等文艺形式,传播革命思想。

海沧中心小学校长 林明全:他们有排练了一个《小英雄》还有《放下你的鞭子》。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向群:他们创作的剧都是跟这些有关的,对时势的不满,反对当时的反动统治,还有就是抗日的。

海沧区政协委员、文史专家 王科武:当时在海沧是连演两场,观众两千多人。他们在厦门鹭江剧院也进行了一次汇演,这个影响非常大。因为是当时(闽南)抗日宣传团体的,相当于一次大会师,所以大家看完戏以后热血沸腾,很多青年也纷纷加入,演出以后剧社的(规模)也扩大非常多。

记者 胡兰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奎星楼里成立了抗敌后援会,海啸剧社继续在海沧开展革命文艺宣传。那年秋天,彭冲回到漳州,随后投笔从戎,北上抗日。

海沧区政协委员、文史专家 王科武:一个是发展这种新生的力量,再一个是影响很多人的报国(情怀)。后来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就是从这里起点,一大批的青年追求他们投身到革命中去。

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日寇在岛内虎头山对海沧进行炮击,沧江小学校舍遭严重损坏,但幸运的是,奎星楼保存了下来。

海沧区政协委员、文史专家 王科武:大家摸清楚了开炮的规律之后就调整了(活动时间),每天早上五点半到七点半,下午四点到六点半上课。低年段还是进行文化课的学习,高年段的学生就进行军事训练,早上大家就集体跑到街上去喊口号,宣传抗日,说大家不要当亡国奴,要反抗,起来抗战,追求独立。

奎星楼见证了风雨飘摇中的百折不挠,承载了苦难历史中的厚重担当。如今,它仍然向一代代的少年们,讲述着革命故事。红色火种,在这里生生不息。

海沧区政协委员、文史专家 王科武:彭冲他们老一辈的革命家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我们今天当然是继承和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并且在新时代做出新的贡献。

海沧中心小学校长 林明全:这是我们海沧最宝贵的红色记忆,所以说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要把这个故事永远地讲下去。

记者 胡兰兰:奎星楼只是海沧抗战历史的一个缩影,在那段烽火岁月,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事迹,他们以无畏和热血,守护乡土,捍卫家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