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永铭在心(五):唯义而勇
1945年3月22日,美军轰炸日寇在厦门的禾山机场,一架飞机被击落。20多位厦门渔民冒死划船营救落海的美军飞行员。1942年,一位厦门大学的学生脱下长衫报名加入美军飞虎队,执行驼峰航线的飞行任务。彼时,国难当头,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普通人迸发出这无畏的勇气?今天《浪花》“永铭在心”系列报道,我们一起去探寻答案。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向群:1938年日寇侵占了厦门以后,就在厦门岛的东北部建了禾山机场,就是高崎机场的前身。禾山机场主要还是军事补给,这也是插入我们国土的一把毒箭。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文史研究者 林斌:当时日本以这个为跳板,轰炸了周边的沿海城市,1945年3月22日上午,美军准备要轰炸厦门禾山机场,被日本高射机枪击中。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施救渔民陈春晓之子 陈自在:他们(美军飞行员)7个人漂在了海上,日本来侵略我们厦门,听说美国帮我们打日本,要救他们。
原飞虎队飞行员陈珊轮之子 陈兆敏:父亲自身条件可以,当初就是只有走这条路,才可以去抗战。因为他是学生,父亲成为了美国援华飞虎队,选送美国本土学习的中方学员。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向群:大家互相支援、同仇敌忾,都在为正义而战 。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施救渔民陈春晓之子 陈自在:看见厦门上空,有一架飞机被炮打下来。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文史研究者 林斌:机尾落在靠近岛内那片海域,机头掉在我们鳄鱼屿附近海域。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施救渔民陈春晓之子 陈自在:全村10多艘船去收海蛎子,10多艘船全部都去现场。(看到)高个子高鼻梁,白头发的美国人,才知道是美国的飞机,他们(美军飞行员)7个人漂在海上,日本来侵略我们厦门,日本鬼子很坏,听说美国帮我们打日本,要救他们。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施救渔民陈春木之子 陈水世:当时海水比较深,这样船就可以靠上去,人就可以从比较远的地方拉回来。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文史研究者 林斌:当时他们(渔民)围过来的时候,日本军方派出战斗机跟巡逻艇,进行海面跟空中搜寻,飞机有俯冲到我们附近这边,进行扫射搜索,也派了几艘快艇来搜索。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施救渔民陈春晓之子 陈自在:听说(日军飞机)绕两圈,飞得很低,我们渔民就把他们掩护起来,用(渔具)盖在头上。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文史研究者 林斌:据传当时(给日军)开快艇的,是我们厦门本地人,跟日军说我们没办法直接过去,要从哪里走,以退潮为由,故意绕开了比较近的路。给这些渔民制造了逃走的条件,其实当时渔民也是比较危险的。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向群:冒着生命危险,因为日军把它击落的时候,飞机上还有美军,他想把美军一锅端了,全部消灭了。这个时候,英勇的渔民是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去了。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文史研究者 林斌:日军也不间断在搜寻,他们(渔民)就把美军飞行员,先藏在鳄鱼屿这个山洞里。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山洞上方已经塌下来了,把洞口堵住了,这个位置是山洞另外一端的出口,还能看到这个洞当初的一点痕迹。等(日军)退走以后,渔民再把这些美军飞行员,从山洞里面接出来,再运回我们村里面避难。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施救渔民陈则绵之子 陈文从:带到我们村子里,他们说美国话,我们听不懂,拿饼干给他们吃,他们就吃了。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文史研究者 林斌:因为他们吃不惯我们这种稀饭,渔民挨家挨户,尽最大可能去找,帮美国飞行员找饼干,找他们能吃得了的东西。(当时)大家经济条件也不是非常好,饼干对我们来讲,是很稀缺的物资,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所以他们也是费了很大力气才找到。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施救渔民陈春晓之子 陈自在:(美国飞行员)也很有礼貌,我们村里很多人要去看他们,他们都跪在地上拜谢。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文史研究者 林斌:当时由保长向当时国民政府汇报情况,国民政府就派人来琼头这边,把美军飞行员先安置。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施救渔民陈春木之子 陈水世:飞机驾驶员有人情味,当时回到美国,又过来感谢我们。我们当时这些去救人的渔民,每个人都有一个银牌。
翔安区琼头社区居民 文史研究者 林斌:老祖宗讲过,生而为人,能帮一点就帮一点。更何况这些美军飞行员,他们是盟军,是帮我们打日本人的。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向群:大家是互相支援、同仇敌忾,从平民百姓到军人,都在为正义而战。1941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我们飞机的架数都不够。所以美国就成立了飞虎队,带着美国算是很精干的飞行员,我们飞机的架数都不够。所以美国就成立了飞虎队,带着美国算是很精干的飞行员飞虎队很大的作用,就是运送兵力,还有军事补给。美国过来有一些飞行员,但在中国要招一些知识分子,补充他的飞行员。
原飞虎队飞行员陈珊轮之子 陈兆敏:这是我父亲用过的水壶,它后面有一个英语缩写叫AFP,就是空军专用的一个设备。这部分估计父亲那个时候因为在飞虎队,有时候在野外要烧水,烧完以后可以倒在这个水壶里面。
原飞虎队飞行员陈珊轮之子 陈兆敏:我父亲出生在漳州,1941年考入迁至长汀的国立厦门大学继续深造。那个时候国家不是水深火热之中嘛,每个有志青年都是踊跃参加抗战的队伍,1942年美国援华飞虎队,就要招飞行员,就要到高等院校里面去招,父亲自身条件可以,当初就是只有走这条路,才可以去抗战,因为他是学生。
原飞虎队飞行员陈珊轮孙女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教师 陈凡:(当时)因为美国的军事,还有飞行技术都比较先进,我爷爷他就选择了参加飞虎队,抵制日寇。
原飞虎队飞行员陈珊轮之子 陈兆敏:父亲成为了美国援华飞虎队选送美国本土学习的中方学员,因为个子高,所以当初给他安排开运输机。以前的战斗机都很小,他有身高的局限。回来之后就是开运输机,驼峰航线物资基本都是从印度那一条线飞过来。驼峰航线飞机很容易坠落,因为那边气候变化多端,海拔都是几千米的。有时候突然间开到一半,大雾一起来,眼前就是一片白的,看不到前面是什么,嘭,就撞到山上去了。所以太阳出来的时候,底下就是一条银色的,全部是飞机的残骸,那个就是他们的航线。
原飞虎队飞行员陈珊轮孙女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教师 陈凡:其实货机虽然不是战斗机,也很容易引来敌人的攻击,因为里面全是关键物资,其实时时刻刻都是会被击落的。
原飞虎队飞行员陈珊轮之子 陈兆敏:父亲身上有很多烫伤,他经常跑驼峰航线这条线,很多爱国华侨捐赠很多物资,油品、粮食、服装、包括一些日用品,父亲就把那些货 就拉到这个地方过来。有一次好像是飞机上载了油品,然后就有点自燃,父亲身上就有受伤 因为受伤然后退役,退下来然后又去读书。
原飞虎队飞行员陈珊轮孙女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教师 陈凡:是什么支撑他去做这一切?我觉得就是一种民族的正义。
原飞虎队飞行员陈珊轮之子 陈兆敏:那个时候他退役以后,就来到厦门了,之后就转入厦门二中任教。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新生军训:齐步走一二一。在抗战时期,有一支从美国过来的援华航空队名叫飞虎队。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校史馆:我爷爷,他其实是飞虎队的成员,虽然他不是开战斗机。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校长 张建阳:2024年的10月17日,厦门二中加入飞虎队的友谊学校,传承飞虎队的精神。让我们的学生牢记抗日战争,飞虎队支援我们中国一起抗日这段的历史。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 杰夫瑞·格林:所以从那天开始,我们开始了一段伟大的友谊,今天的飞虎队是美国和中国共同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我们基金会创建飞虎队友谊学校项目。旨在向美国和中国的年轻人,传递这段,非常非常重要的关系。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党委书记 王守琼:因为有这一段的渊源和历史,所以在历史课的教学当中,甚至包括在语文课、政治课的教学当中,我们在军训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意识突出一下关于飞虎队的这段历史。给孩子传递这个理念,正义的事情既有我们一个民族的 也有世界的,只要是正义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