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失陷,原有的水路运输通道均已断绝,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的生命线,然而,运送物资需要大量的司机与修车技工。危难之际,爱国华侨陈嘉庚发出“南侨总会第六号通告”,3200多名来自东南亚各地的青年华侨毅然回国,顶着连天炮火,用血肉打通这条抗战“输血管”,他们当中,约四分之一都是福建籍华侨。今天的《抗战厦门印迹》,我们一同走进华侨博物院,感受“南侨机工”的赤子之心。

华侨博物院副院长 钟志诚:这是华侨博物院的库房,我们选取了几件有关福建籍南侨机工的一些资料。翁家贵先生祖籍是我们福建莆田,另外这边显示的陈霖助,其实是登记错了,他名字其实叫庄霖助,是惠安人,1920年出生。1939年的时候他离开他的姐姐跟弟弟,只身来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抗战……

在华侨博物院,我们通过几张身份证明和奖状,认识了几位福建籍南侨机工。

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危急存亡之际,紧急修建了连接云南与缅甸的滇缅公路。当时国内缺少精通驾驶、维修的技术人员,大批军事物资、生活用品难以运往国内。在这一艰难处境下,1939年2月7日,爱国华侨陈嘉庚向海外华侨发出了号召,得到热烈响应。十天后,第一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就踏上了抗战的征程。

华侨博物院副院长 钟志诚:这些南侨机工,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年纪都比较轻。第二个,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因为当时汽车是一个非常稀罕的东西,这些司机包括修理工,甚至很多是富家子弟。这些年轻人,唱着《告别南洋》的歌,总共有超过3200名,分15批次回到祖国。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穿行其中,不仅要面对崎岖难行的道路,还有敌机无休止的轰炸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南侨机工抱着赴死的决心,从1939年至1942年,在这条生命线上,共运输50多万吨抗战物资、1.5万多辆汽车以及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

华侨博物院副院长 钟志诚:3200名的南侨机工,付出了1000多人的生命。有人说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平均每1公里就有一位南侨机工献出了生命。

据不完全统计,3200多名南侨机工当中,有超700名为福建籍,不少人都是谎报年龄、瞒着家人回国抗战的。

华侨博物院副院长 钟志诚:白雪娇祖籍是福建安溪,在厦门集美学村,后来在厦门大学学习。后面回到南洋,化名来参加报名,离开家的时候,她给家里面写了一封信,她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怀念和热爱的”。

上世纪90年代,华侨博物院就关注到南侨机工这一群体。为了搜寻更多关于福建籍南侨机工的资料,华侨博物院多次派人前往云南、海南、广西等地,带回了许多重要资料。

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 陈毅明:1992年开始我就往昆明那边跑,具体去走访南侨机工,收集有关的资料我们从1992年开始就准备搞展览。

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华侨博物院已收集上百件南侨机工实物资料、近600张历史照片。多年来,华侨博物院频频设展,让更多人了解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光辉事迹。

华侨博物院副院长 钟志诚:我们从5月份开始启动了全市的巡展。另外8月份已经在马来西亚展出。接下去9月份在菲律宾。我们希望在海外的华侨群体,也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南侨机工先辈对祖国所作出的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华侨博物院学生志愿者 谢晨菡:感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总是有前人来铺路,对他们很敬畏。

市民 郑婉秋:他们其实更是为我们祖国捍卫主权跟国家权益的英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国家的未来就在我们这代青年人手中,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