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大田,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8年至1946年,集美职校师生在大田乡亲的帮助下,坚持办学、投身抗战,创造了被誉为“福建版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今天的《抗战厦门印迹》,让我们走进国家级抗战遗址“第二集美学村”,共同追寻那些跨越山海、弦歌不辍的抗战足迹。

用AI“唤醒”一张老照片

地点:三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

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学生上课场景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董立功与记者:这个地方就是当时(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俞文农校长给学生讲授船舶避碰的这个教室。

时光拨回硝烟弥漫的1938年,厦门沦陷,沿海地区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集美学村时常遭到日军轰炸,远在南洋的陈嘉庚先生决定将学村内迁。1939年初,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学校14个班的614名师生,翻山越岭徒步迁徙大田,在县文庙、朱子祠落脚,组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董立功:那个年代都是那种小路或者土路,所以师生在搬迁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但是做到了两个奇迹,第一个奇迹是人员零伤亡,第二个奇迹就是教学设施的零损失。

山区办学,举步维艰。师资奇缺、经费紧张之际,校主陈嘉庚先生通电各地校友会“勿忘母校”。海外校友纷纷响应,放弃优渥待遇,踏上了归国从教之路。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董立功:这里面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例子,一个是陈维风,陈维风当时是在广东水产学校任教。他收到这封电报以后,他就买了一对箩筐,前面箩筐挑的是自己年仅5岁的女儿,后面箩筐挑的是航海的专业书籍,他就徒步跋山涉水22天,从汕尾来到大田。还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就是俞文农,他也是我们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的毕业生,他毕业以后,成功应聘到英国一艘万吨远洋巨轮上当船长,他的月薪是1800美元,有一天在航行的途中他也收到了这封电报,俞文农也毫不犹豫在船一靠岸就提交了辞呈。

记者 张璐:我身旁的这座雕塑,再现了当时师生们在深山中坚持航海教学的场景,没有海训场,他们便在深潭边搭建高台训练跳水,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深藏在闽中山区的集美职校成为了全中国唯一没有停办的航海学校,也是一所离大海最远的航海学校。

1939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大田,文庙校舍被毁。听说集美职校有难,大田县玉田村的村民慷慨腾出了43处宗祠、民居,安置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然而,上空还有战机骚扰,怎么办?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董立功:离祠堂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仙亭山,山上有高大的树木,当时就有一个预警机制,一听见敌机呼啸的声音传来,师生们就紧急疏散到林间,头上是敌机的呼啸盘旋,林间是书声琅琅,集美师生在大田求学这个场景,也被誉为“福建版西南联大”。

1940年深秋,陈嘉庚先生专程回到福建山区视察内迁至此的集美职校。在欢迎大会上,他面对全体师生发表了题为《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演讲,师生们备受鼓舞,迅速掀起从军热潮。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董立功:还有一些学生选择在敌后参加一些抗日活动,比如说当时组织了一个“抗日救亡剧社”,唤醒民众,参与到抗日救亡的活动当中。

如今,新一代青年沿着先辈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片精神圣地,举办“共忆抗战岁月 永续山海弦歌”校地纪念活动、排演实景微短剧《学村往事》。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副主任 卢骥:我觉得这些故事不应该被遗忘,所以我就有一个想法把它编成一个短剧(《学村往事》),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剧情,让所有民众看了,都能够深受感动。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杨丽霞:集美大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红色资源历史的挖掘,以及“嘉庚精神”的传承,希望能够将红色历史资源与大思政课堂能够更加有机融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