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厦门在岛内东北角五通灯塔公园,落成一座雕塑——厦门抗日死难者纪念雕塑,这是厦门首次以实体纪念建筑的形式铭记抗战死难者。今天的《抗战厦门印迹》,我们跟着厦门地方文史工作者李向群,一起去了解这段不可忘却的抗战岁月。

1938年5月10日凌晨,日寇侵犯厦门,从五通村泥金至浦口海滩登陆。我军民拼死抵抗,血战三天,无奈实力悬殊,5月13日厦门沦陷。从此,日寇铁蹄蹂躏鹭岛七年有余,百姓啼饥号寒,惊心忍命,度日如年……这是厦门抗日死难者纪念雕塑上的碑文,字字泣血,刻下了当年日寇在厦门的暴行。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地方文史工作者 李向群:那是1938年的5月10日,日军从夜里开始进攻,从五通这边打上来,日军是三千海陆空,(厦门)只有半个师,所以一打就上来了。从五通厦门的东北角一直打到厦门的西南角。厦门当时是很顽强的,很多民众,不甘做奴隶的民众,奋起反抗,小小的厦门打了三天,才沦陷。

1938年5月13日,厦门全岛沦陷。1938年5月至1945年8月,厦门被日寇侵占。在这段时间里,日寇多次轰炸、炮击厦门的民房、学校,大肆残害厦门的民众、志士……一具具尸骸被填埋在位于五通凤头海滩的“万人坑”。李向群说,十年前,在一次寻访中,他采访过五通社下边村一位叫张高攀的村民,他曾亲眼目睹日寇在厦门屠杀民众。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地方文史工作者 李向群:老人家回忆,他当时还小在捡拾柴火,就看到日本鬼子喝了酒,拿着刀就砍了,他看到整个鲜血就往上喷,日本人砍了头以后就一脚踢到地上,踩上一脚,杀人是很残酷的,非常残酷的。杀的人有当时抵抗的军士,还有“血魂团”这些直接打击日本鬼子的义士们。

血魂团,1938年7月诞生于鼓浪屿,是厦门沦陷区中一支民间抗日的“硬骨头”。他们主要是社会底层民众,有船工、建筑工人等,共有300余人。他们以3人至5人行动小组为单位,以暗杀日军、汉奸和破坏敌方设施为主要活动,在黑暗中顽强抵抗了一年多。1939年10月,血魂团遭日伪破坏。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地方文史工作者 李向群:抗战的很多,血魂团、铁血团……当时都是军民同仇敌忾、不屈反抗。当时这些人被日本鬼子抓了,就抓到五通来砍头了。

解放初期,五通凤头海滩上挖掘出这个“万人坑”,里面白骨累累,令人触目惊心。日寇暴行铁证如山,不容忘却。2012年9月3日,“永铭在心”厦门抗日死难者纪念雕塑,在毗邻“万人坑”的五通灯塔公园落成,并首次镌刻了当时已查明的厦门岛和鼓浪屿沦陷期间319名罹难平民的姓名。十余年间,经过多方挖掘、数次补录,时至今日,石碑上的死难者姓名已增至约1300个。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地方文史工作者 李向群:这是厦门人民对死难者的追忆,对死难者的祭奠,要唤起人们一种不屈的情感,要永远地记住那一段难以忘却的岁月。

碑石无言,海风有声,眼下,昔日浸染血泪的五通滩涂,早已换了新颜。高楼大厦在这里拔地而起,环岛路上往来不息,草木葱茏的灯塔公园,也变成市民游客凭吊追思、漫步休憩的去处。

市民 尹航:这个雕塑就是要我们铭记历史,不能忘记这段惨痛历史。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市民 黄凯宏:我生活在五通这一带,这几年的发展,建成了一些写字楼跟居民区,我们现在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