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厦门印迹(二):炮火中的童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共厦门工委领导下,一群平均年龄仅12岁的少年儿童成立了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在国内和柬埔寨、越南等多地义演,声援前线将士、募集抗战物资,用文艺演出为抗战鼓与呼。《抗战厦门印迹》系列报道,今天我们一起聆听炮火中的童声。
市博物馆讲解员 陈爱玲:它是当时一群厦门孩子投入到抗日救亡当中所佩戴的肩章。
厦门抗战风云暨英烈事迹展,正在厦门市博物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免费展出。在“万众一心 抗日救亡”展区,每当讲解员陈爱玲说起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往事,展板前的小朋友总是凝神静听。
市博物馆讲解员 陈爱玲:用文艺作为桥梁,把舞台作为他们的战壕,投入到抗日宣传的洪流当中去,到街上去演唱抗日歌曲,到剧团去公演,激发民众的抗日情绪和爱国情怀。
舞台剧《烽火厦儿团》:最小的团员才7岁,最大的17岁。听!那激昂的戏剧声音仍在飘荡。
市博物馆讲解员 陈爱玲:特别是一群孩子从废墟里面爬出来,脸上还带有灰土泪痕,但是他们还要坚持学习,用树枝在地板上写字,用烧焦的木炭在墙上画宣传画。
1938年5月,厦门沦陷。厦儿团接到任务,继续“下南洋”开展募捐活动,争取海外华侨的支持。他们从漳州徒步出发,辗转近20座城市,一路“长征”一路歌。
舞台剧《烽火厦儿团》:前线的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乡亲们!为了抗日救国,为了抗日将士多一颗杀敌的子弹,请捐献吧!请捐献吧!
市博物馆讲解员 陈爱玲:东南亚餐馆里面,茶楼里面,码头的台阶上,甚至是躲在大人的后面来演唱抗日歌曲,没有舞台,处处是舞台。
跨越万水千山,海外同胞从厦儿团清澈的童声中听到了烽火硝烟,纷纷捐钱捐物。1938年8月,邓颖超同志在广州看望了厦儿团全体成员。
市博物馆讲解员 陈爱玲:(邓颖超)夸他们说 “你们小小年纪就这么爱国,真是我们的国宝” 跨越了国界,凝聚了华侨的爱国抗日情怀,带回了5大卡车的药品衣物,10多万的外币回来支援祖国抗战。
炮声渐远,童心永存。如今,厦门各个青少年剧团排演的舞台剧《烽火厦儿团》,依然用戏剧连接着历史与未来。舞台上,八十年前炮火中童声的余音回响。
舞台剧《烽火厦儿团》总导演 杨明明:虽然我们身处的年代和环境不一样,但是这种童真都是一样的。有一场戏他们在排练的过程当中,鞭子没有控制好,抽到了孩子的脖子上,那个孩子当时没有喊停,他继续演下去了。他说“当时厦儿团的小朋友年纪跟我同样大,他们都可以不怕牺牲,我这点疼算什么。”
就在这个月初,厦门孩子还带着最新演绎的《烽火厦儿团》情景剧,赴深圳参加 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 现场展演,这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青少年戏剧作品。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发芽,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历史光芒,也照亮着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舞台剧《烽火厦儿团》总导演 杨明明:结合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把我们厦门的故事讲给其他城市听,让更多的小朋友,更多的人知道,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这段历史素材和真实的故事,更接地气地传递真善美,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大家会产生共鸣、产生共情。
观众 张先生:8岁的小孩都会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祖国,年纪比他们大的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像几十年前的他们一样,做到奋不顾身,应该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