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厦门印迹(一):打响抗击日寇从海上入侵厦门的第一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历史,厦门人民英勇无畏、坚韧不拔,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涌现出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8月27日)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抗战厦门印迹》,第一集,我们跟随厦门文博研究员胡汉辉,重温胡里山炮台的烽火岁月。
厦门胡里山炮台管理处原主任、厦门文博研究员 胡汉辉:1937年9月3日,厦门胡里山炮台面对气势汹汹的日本法西斯军舰,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率先开了第一炮,为全国抗击法西斯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这个是很难能可贵的。
站在胡里山炮台制高点,远眺眼前的这片海域,平静,蔚蓝。80多年前,同一片海域,却是暗流涌动。
那时,日军企图以武力征服厦门,将厦门作为一个跳板,既能开辟侵华的南方战场,也能一路向南,进而侵略南洋群岛。而胡里山炮台,却成了他们最大的障碍。
厦门胡里山炮台管理处原主任、厦门文博研究员 胡汉辉:为什么选择(攻打)胡里山炮台?因为他们知道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很厉害,一分钟能打两发炮弹,它的有效射程是非常远的,所以只有把胡里山炮台先拿下来,才可以占领整个厦门。
阴险狡诈的日军,起初并未打算“硬碰硬”地正面进攻。胡汉辉说,在“九三炮战”前夕,日军组织了一支“水上特别攻击队”,企图潜入胡里山炮台,将手榴弹扔进大炮口,从而破坏大炮。
厦门胡里山炮台管理处原主任、厦门文博研究员 胡汉辉:当时的守军司令叫黄涛,在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受过严格训练。1937年的7月,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黄涛接到一个电话说敌人进来了,他已经有所布置,(日军)潜进来的时候,其实是中了我们的埋伏,他们就往黄厝方向逃窜,(最后)三个人全部被我们击杀了。
1937年9月3日,日本海军派遣3艘军舰,闯入厦门军港后,立即对胡里山炮台和海军机场展开了炮击。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胡里山炮台的中国守军并未退缩,他们迅速展开了反击。在激烈的交火中,胡里山炮台上的克虏伯大炮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以其精准的射击和强大的火力,拦腰击中了日军的“箬竹”号驱逐舰。
厦门胡里山炮台管理处原主任、厦门文博研究员 胡汉辉:为了国家不受外来的侵略,他们挺身而出,把敌人的驱逐舰“箬竹”号驱逐舰击沉在厦门海域。“九三炮战”是中国人民和厦门人民心中的一块丰碑,它的根是什么?就是爱家爱国,不受任何人的欺负,也不怕任何人来欺负我们。
随着时间的流逝,胡里山炮台的一些历史记忆逐渐模糊。为了找回这些回忆,胡汉辉踏上了漫长的探寻之路,从厦门到香港,从日本到德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央图书馆特藏部里,胡汉辉发现了7份中文报纸和5份英文报纸,报道中都写到了“箬竹”号日本驱逐舰被击沉。2004年8月,胡汉辉来到日本防卫省,偶遇一位在此工作的日本专家。在表达来访意图后,这位日本专家慷慨转赠了胡汉辉3000多张日本侵华的照片,其中近600张收入了他编写的《日本记者镜头中的侵华战争》中。
厦门胡里山炮台管理处原主任、厦门文博研究员 胡汉辉:我说我们的目的就是收藏战争(史料),收藏战争(史料)就是为了永远的和平。我们要珍惜和平,记住历史,我们被蹂躏、被残杀的历史不能忘却,要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它是我们国家强盛的一种精神支柱。
如今,胡里山炮台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的4D影院、幻影成像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更加身临其境地重回烽火岁月。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传承与发扬在这里延续。
江西游客 杨先生:我一家人过来,这是历史的象征,也是厦门的象征,和平是最重要的。
厦门中学生:这是我们厦门人自卫、保卫国家的一段历史,很光荣。弱国无外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多多社会实践,长大以后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