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师生带来沉浸式实景微短剧《学村往事》。  (集美大学 供图)

本报讯(记者 应洁)在距离集美学村大约160公里的三明市大田县,有一座“第二集美学村”。从集美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承载着一段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传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铭记“第二集美学村”的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昨日,集美大学与大田县在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联合举办主题活动。活动聚焦用好文物资源、讲好抗战故事,通过专题展览与沉浸式实景演出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身临其境重温烽火岁月,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在国家危难关头,集美师生与大田人民并肩作战、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不仅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史的生动见证,更是嘉庚精神传播和弘扬的永恒记忆。”集美大学党委书记邱伟杰说,此次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抗战精神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用好文物资源 讲好抗战故事

“第二集美学村”保护开发一期项目完成

昨天下午,“丰碑永铸—陈嘉庚抗战岁月”专题展在“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揭开帷幕。此次专题展分为五个篇章,依托丰富史料和影像,生动展示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陈嘉庚先生倾资纾难、支援抗战的卓著功勋,展现了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之心,深刻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总面积3217.5亩、现留存校舍28座——坐落在大田仙亭山下的“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本身就是一处偌大的“抗战主题展馆”,校部、中庭厅、集美商校青松堂、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启文堂等一处处留存至今的文物建筑,生动讲述着集美学村师生和大田乡亲“山海同舟、生死与共”的峥嵘岁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村时常遭到日军炮击和飞机的袭扰,危在旦夕,远在南洋的陈嘉庚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1938年5月起,集美学校开始内迁,1939年1月,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业学校600多名师生辗转迁入大田县,3所学校在大田合并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因此,大田有了“第二集美学村”之称。

“集美师生迁入大田县城的文庙等处不久,日机轰炸大田县城,学校损失惨重,师生们再次被迫迁往城郊的玉田村。在乡贤的倡议下,村民纷纷慷慨腾出了宗祠、民居,接纳了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大田一中退休教师、大田县文史专家范立洋告诉记者。

据悉,自2020年以来,“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先后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第六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批省级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范立洋介绍,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已于前些年启动并完成一期项目,修缮工程修旧如旧、高度还原一批旧校舍原有的历史风貌,让“第二集美学村”焕发新风采。

重温峥嵘岁月 感悟学村往事

集大师生纷纷走进大田开展实践、共建活动

昨天傍晚,在承载厚重历史的“第二集美学村”救亡剧社旧址广场,嘉宾、师生们一起观看了沉浸式实景微短剧《学村往事》。该剧由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师生精心创排,生动再现了集美学校师生在烽火岁月中坚守教育、共赴国难的动人故事。

剧中,俞文农、陈维风等教师抛弃原本优厚职位、响应母校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大田任教的故事,让观众无比动容。

“第二集美学村”虽然地处山区,但集美学校的航海教育在这里并没有中断,成为抗战期间全国唯一没有停办水产航海专业的学校。这所在群山环绕间办的航海学校,也是世界罕见的远离海岸线的航海学校。在大田深山里还有一处“森林课堂”,当年,师生们为了躲避城里敌机的轰炸,把课堂搬到了山林之间,成为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在抗战烽火中创造教育奇迹的缩影。

“战争年代的教育条件真的非常艰苦,当时的同学们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依然坚持努力学习。内迁时期,‘第二集美学村’培养了不少知名的船长、轮机长,为我国的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前辈的故事让我充满敬佩,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集美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学子蒋德学说。

昔日的琅琅书声穿越时空,今日的薪火传承照亮征程。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副教授董立功介绍,如今,“第二集美学村”已经成为集美大学重要的“大思政”课堂和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目的地,每年暑假都有一批批集大师生来到大田,走进办学旧址、重返“森林课堂”,青年学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温度,赓续精神血脉。

据介绍,未来集美大学将继续携手大田县,深入挖掘“第二集美学村”的历史内涵与教育价值,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