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港水路运输指挥中心“以创新为楫、以民生为舵”,谱写水路客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对于向海而兴的厦门经济特区而言,水路客运不仅承载着城市向海图强的蔚蓝愿景,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出行期盼。
伴随着近年来水路客运的蓬勃发展,相关行业管理难点也随之凸显:齐全的航运品类、复杂的通航环境、两岸航线的特殊性、旅游旺季的客流压力以及国际邮轮的高标准要求,都对水路客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厦门港口管理局下属单位厦门港水路运输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厦门港水运中心”)“以创新为楫、以民生为舵”,破立并举,率先完成老旧船舶绿色迭代,倾力服务航站便捷通关,点亮嵩屿码头夜航灯火……一次次突破、一项项创新,绘就了厦门水路客运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见证着厦门水运从“基础服务”向“品质标杆”的跨越式跃升。
如今,当“屿见77”划开碧波,当邮轮母港的灯光照亮“海上丝绸之路”,厦门港水运中心正以“发展新质化、出行便利化、服务温馨化、安全精细化、产品多元化”的“五化”实践,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用攻坚克难的担当、科技赋能的智慧、温暖人心的细节,让千帆竞发的港口故事,呈现出服务为民的赤诚温度。
发展新质化
设施改造绿色转型
7月25日的鹭江之夜,随着全国首艘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划开海面,没有柴油机的轰鸣,只有浪花轻吻船体的声响。这艘静音航行的“海上精灵”,以零排放的优雅姿态改写了传统海上旅游的体验范式,厦门水运史就此掀开崭新篇章。它的首航不仅标志着我国纯电动海上客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更激活了整条产业链的创新动能——紧随其后的“鹭江会客厅”等新能源船舶项目已进入建造快车道,一个规模化的绿色船队正在厦门港加速成形。
以新能源船舶代替传统燃油船,破局之道源于制度创新的精准赋能。面对船舶绿色转型的千万级成本门槛,厦门港水运中心独创的“三诊”服务体系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政策“坐诊”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服务“巡诊”打通全流程保障链条,资金“会诊”构建多元化扶持网络。“十四五”期间近2900万元专项补贴的撬动,助推新一代客滚船“中远海运之星”和“屿见”系列新能源客船示范矩阵项目发展,形成“补贴引路、带动全链”的乘数效应。
而今,转型的实践不仅体现在船舶更新上,更贯穿于港口设施的绿色改造。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已建成2套16000KVA高压岸电系统,实现岸电覆盖率100%,2023年11月投用以来,为37艘邮轮输电67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5吨,并创下全国国际邮轮单船单次连电时长和供电量纪录。
港站设施提质改造同步推进,厦门国际邮轮中心码头新航站楼今年4月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年旅客吞吐能力达80万人次,可满足3艘邮轮同时值船,文旅配套全面提升,为邮轮旅客提供“吃、喝、购、娱”全方位服务;五通客运码头内,设施完善的市级示范母婴室让带娃出行的家长倍感温馨;三丘田码头的防浪堤融入闽南红砖元素,为港口增添文化韵味;和平码头经过改造,设备全面升级,站厅规模实现倍增,游客承载量也从100万人次/年增至200万人次/年……
“十四五”期间,厦门港扩建客运站4个,新增趸船3座,客运泊位4个,2024年全市水路运输年客流量突破2500万人次大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串珠成链,共同书写了厦门水运的民生答卷。
如今,“全品类船舶、全智能港站”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已见成效。从“屿见77”的绿色航迹到“鹭江会客厅”的建造蓝图,从单个码头的改造到整个湾区的升级,厦门水运人正以“奋楫者”的姿态,在碧海蓝天间描绘着水路客运发展的壮美画卷。
出行便利化
科技赋能智慧出行
周末的五通客运码头人流如织,可在各个票务窗口却鲜有排长队买票的情况——往来两岸的旅客早已习惯掏出手机,在“i海台”平台上轻点几下,在线上完成购票,全流程不到两分钟。“以前排队买票要半个多小时,现在动动手指就搞定了。”经常往返厦金的台商李先生说。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厦门港水运中心历时数年的智慧化布局,科技进步正悄然重塑两岸往来的每一个细节。
“早年,我们处理两岸航线信息全靠邮件和Excel表格,经常出现信息不同步的情况。”中国厦门外轮代理有限公司的陈志宏回忆起筹备之初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那年,一群奋战在两岸航线一线的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头脑风暴”,厦门港水运中心、外代公司、码头,船东……大家齐心协力,仅用一年时间就让平台1.0版本成功上线,成为全国唯一“台胞落地签境外预受理”授权平台。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i海台”早已今非昔比,它不仅为厦金、泉金旅客提供移动购票、船票改签、运态查询、民宿预订等多项功能,还搭建起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体育赛事、人道救助、商贸往来……“i海台”用科技的力量让两岸交流变得更加顺畅。陈志宏说:“我们做的不只是一个系统,更是在打造两岸往来的‘数字高速公路’。”
与此同时,平台建设的成功也间接推动着厦门客运码头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改变着每一位旅客的出行体验:邮轮中心创新的“一次过检”“无感安检”模式让通关仅需10分钟,旅客等待时间缩短50%,支持六种语言的自助购票机,极大方便来自世界各地游客自助操作;五通客运站人证对照系统、自助办理登船系统、无纸化智能化通关系统的投入使用,“海陆空联运”服务升级,构建起高效快捷的出行环境;在各水路客运站,“刷脸”即可快速通行成为港站升级必备,购票支付、货币兑换时,一站式服务窗口随时协助。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让出行变得更加轻松便捷。
“现在走厦金航线就像坐市内公交一样方便。”经常往来两岸的张阿姨感叹。展望未来,以厦门港数字航运综合保障服务平台为依托,加速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应用,将为这条跨越海峡的“亲情线”插上智慧翅膀,让两岸往来既有科技的速度,更有人情的温度。
服务温馨化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救护车直接开到码头,边检优先通关,客轮提前待命……6月9日,73岁的台胞陈女士通过厦金航“红十字生命救护绿色通道”顺利返台就医。当航空运输无法满足特殊需求时,这条海上通道成为生命的“摆渡人”。今年来,像这样的人道救援已有5例,而自2001年航线开通以来,累计完成367起救助。这是厦门水运人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生动写照,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宗旨的具象体现。
在厦门港,这样的暖心服务每天都在上演。厦门港水运中心工作人员指着“闽台驿家”服务窗口说:“我们专门培训会说闽南话的工作人员,就是想让台胞一上岸就听到乡音。”每逢春运和节假日,中心领导带队驻守码头,现场协调解决旅客诉求,及时调度运力疏散客流高峰,开展便民志愿服务……都早已成为厦门港水运中心的常态化工作。今年春运,为解决网约车停车难问题,他们先后三次优化了停车场布局,“现在下船后找车乘车更方便了。”经常往返两岸的台商王先生称赞。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今年,市民游客盼夜间进出鼓浪屿能更便捷,水运中心、轮渡公司迅速响应,联合海事部门反复开展航线安全评估,提前组织船员夜航培训,完善灯浮、灯光等航标,强化助航设备运用,为夜航筑牢安全网。1月29日起,鼓浪屿内厝澳至嵩屿增开20时的夜间航班,让人们夜间出行选择更加多元。
企业的获得感同样实实在在。“以前船舶转籍要停运一个月,现在最快一天搞定!”厦门联创方舟海运负责人蒋新君为“不停运办证”改革点赞——厦门港水运中心联合多部门打破壁垒,创建全国首个跨部门联合办证平台,让船舶运营“零待时”。目前,这项改革已服务辖区数十艘船舶,为每艘国际航行船舶平均节省近160万元成本。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厦门港水运中心始终把它作为做好工作的标准。从生命护航到便民出行,从企业减负到服务创新,厦门港水运中心用一项项暖心举措,让厦门港的“黄金水道”越拓越宽,也让行业服务与群众的心贴得越来越近。数据就是最好的见证——2024年厦金“小三通”客运量较2023年增长74.93%,今年来又四次刷新复航以来单日客流记录,最高单日运送旅客突破7000人次,至8月9日提前3个月实现客运量破百万人次。
安全精细化
“较真”渗透每个环节
清晨的厦门港,晨雾还未散尽,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汽笛声扑面而来。厦门港水运中心安巡科人员已经开始了他们的例行巡查,这支由军转干部组成的安全管理队伍,在军旅生涯中养成的习惯让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格外敏锐。从码头护栏的锈迹到客轮甲板的防滑条,他们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每个角落。“在部队时,一个松动的螺丝可能导致整场演练的失败;在港口,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正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严谨,让他们完成了安全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走进今天的厦门港客运站,处处都能感受到精细化管理的印记。智能监控系统全天候守护着14艘夜游船,AI算法能精准识别异常情况,大幅缩短预警时间。客运调度中心结合厦鼓航线码头实时候船人数、风力及能见度等气象信息,科学实施航班动态调度,彻底改变了以往“凭经验调度”的粗放调度模式。而在台风季来临前,高崎避风坞早已划好客船专属停泊区,专人值守的机制让民生航线实现了“晚停航、早复航”的突破。
今年7月那场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成为检验这套管理体系的“试金石”。当时两艘客船在狂风暴雨中剧烈摇晃,情况万分危急。幸运的是,船员们刚刚参加过6月份厦门港水运中心组织的应急演练,他们沉着冷静地按照预案操作,最终化险为夷。“那天晚上我们连夜复盘总结。”訾勇飞科长翻着工作笔记说,“实战暴露的问题必须趁热打铁记下来,经验才牢固。”
在水运中心,安全管理的“较真”精神渗透到每个环节。新能源船舶充电线缆的走向设置、救生衣存放位置的规范,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都要经过反复论证。这种专业态度最终凝结成《厦门市水路运输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将安全标准细化到每一个操作动作。
产品多元化
交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整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打造全新的海上旅游生态。”厦门港水运中心主任洪东号指着办公桌上密密麻麻标注的特色海上游产品客运航线图说,“这是厦门海上旅游由‘小、散、乱’走向‘精、特、优’的生动见证。”
起初,厦门海上游市场被9家企业分割,老旧船舶和同质化产品让行业陷入恶性竞争。“让民营企业参与整合就像劝人拆自家围墙。最艰难时,我们要挨个说服民营企业参与整合。”作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洪东号清楚记得整合初期的艰难。在厦门市政府、厦门港口管理局的强力推动下,厦门港水运中心牵头推进市场化整合,以两家国企为核心的市场重组逐步成形。如今,全市海上旅游资源实现“统一规划、联合运营、规范管理”的转型升级,彻底扭转了以往无序竞争的局面,推动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整合后的发展动能令人惊喜,两家国企联合经营精心打造的“一船一主题”产品矩阵已成为行业标杆:乘复古航线“穿越时空”,在落日航线邂逅晚霞,通过“非遗航线”感受闽南文化魅力,在“学习号”上体验沉浸式教学……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产品创新和服务品质的全面提升,“屿见·厦门海上游”以每年近百万人次的接待量, 2023年、2024年接连获选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集、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
当暮色染红鹭岛天际,厦门国际邮轮母港便换上璀璨的晚装。新航站楼“邮轮时光”夜经济区里,爵士乐手即兴演奏的旋律与远处拍岸的涛声奇妙共鸣。在厦门港水运中心的精心布局下,这里已然蜕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邮轮生态圈”。数据显示,厦门邮轮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40万人次大关,而到2027年,这座“海上会客厅”将有望实现每年迎接超60万人次。
如今,厦门水上客运正以“交通+旅游”融合为引擎,加速构建“船、岸、港、城”一体联动发展格局。在“船”端,纯电动游船“屿见77”开创海上全息光影餐饮新体验;在“岸”端,“时光幻境”主题景区各色演艺让闽南文化焕发新生;在“港”端,邮轮母港升级改造,实现“邮轮+海上游”无缝衔接;在“城”端,串联和平码头“码头阳台”“海上会客厅”“海上世界”三线联动,打造集合音乐会、文创市场、灯光航次的滨海文旅新体验,绘就现代时尚与历史文脉交相辉映的海上花园新图景。
点击
力争2030年拥有700万载重吨运力
厦门港是东南沿海国际航运中心,邮轮母港试点示范港和两岸往来关键节点,力争到2030年建成拥有700万载重吨运力的世界一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