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主角原型曾定居福建:冒死守护相册 成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
眼下,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故事的主角、照相馆学徒苏柳昌,原型叫罗瑾。他冒死留下日军屠城“血证”的故事,直到1994年,一篇名为《血证》的长篇通讯在《三明日报》刊发,才首次被披露。近日,记者专访了《血证》的其中一位作者,时任《三明日报》要闻部副主任的张盛生。张盛生如今在厦门市人大机关工作,回忆起当年的采写故事,他说,就像触摸历史,虽经岁月尘封、时光洗礼,仍难以忘怀。
最近,张盛生再次翻出之前创作的长篇通讯《血证》,30年前采访罗瑾的情景一幕幕在他记忆中浮现出来。1994年11月底,当时在《三明日报》工作的张盛生收到了时任大田县委报道组组长的林春忠寄来的照片和简讯,开启了他们对罗瑾冒死守护日军屠城“血证”的报道。罗瑾是南京人,1985年随儿子从上海来到三明大田定居,因懂摄影,在县城开了间照相馆。早在1938年1月,当时的罗瑾在南京的“华东照相馆”工作。工作期间,他在给日本军官冲印照片时,发现了日军杀戮中国人的照片。他偷偷把这些照片加印保存,后来又做了一本小相册,从原先保存的照片中选出16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贴起来。
时任《三明日报》要闻部副主任 张盛生:(相册封面)匕首、心都是他画的,里面有多少照片,他自己是很清楚的。日本的那些屠戮的场面,还有一些妇女被侮辱的(照片),他觉得不合适,就把这一部分就给它销毁掉。
1940年,罗瑾前往南京某电讯集训队学习,和吴旋成为同学。他把相册带进集训队,先后藏在床铺底下和厕所的壁缝里。之后,吴旋无意中发现了这本相册,不知何人所藏,又怕被日本人查到,便取出来藏到附近毗卢寺佛像的底座下。后来对侵华日军战犯进行审判时,吴旋将相册呈交南京军事法庭。该相册被编号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成为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定罪的铁证。
时任《三明日报》要闻部副主任 张盛生:我感觉他确实也是一个顽强的生命,也是一种顽强的记忆。整个相册你看经过他编起来,然后丢掉又失而又复得,这里面真的是一连串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努力,是历史很幸运的事情。
2002年,罗瑾离开大田回到上海,并于2005年在上海去世,走完82年的沧桑人生。张盛生与林春忠二人采写的长篇通讯《血证》在1994年12月9日的《三明日报》头版刊发,后来又被《南方周末》、《文汇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等全国数十家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或转载。罗瑾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也由此走出历史的尘封。当年采访的《血证》报道,今天会拍成电影,而昨天的采访者,今天变成了被采访者。张盛生和林春忠都宽慰在曾经的职业生涯中,有幸以这样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记录和记住这一段历史……
时任《三明日报》要闻部副主任 张盛生:从来没有哪一个采访有这么辛苦,抠得这么细,因为都是历史的东西,要对历史负责一代人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屈辱,他们的血泪,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应该让后一代人记住,记住以后让我们更强大,不被别人再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