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三):人民城市人民建
面对台风暴雨的不确定性,提高城市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厦门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在体系化、机制化、基地化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构建“大安全、大应急”的新格局。
应急救援力量,是打好台风暴雨防御战的重要一环。厦门救援能力全国领先,海陆空应急救援新格局此前获评全国地方应急管理“良好实践”案例,具体来说,我市应急救援力量可大致分为三类:5支国家专业救援力量为主力军,包含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森林消防厦门驻防分队、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东海救助厦门救助基地和中国安能集团厦门救援基地;4支地方专业森林消防力量和15支地方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16支社会救援力量为辅助,涵盖大家熟知的曙光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
市消防救援支队水域救援专业队岸上入水救援组组长 辜帅:我们通过水域救援轮休、实战演练,确保队伍具备水上搜救、潜水打捞、激流救援等综合技能。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我们会根据气象、水文预警信息,前置力量到高风险区域,实现力量跟着汛情走,救援抢在成灾前。
中国安能二局厦门分公司副总经理 严达斌:结合近几年厦门市的排涝特点,还有地形地貌,整体总结出来12个重点易涝点,特别是每当发布暴雨预警的时候,我们会将力量前置到易涝点,确保一有险情能够及时处置。
这一面面锦旗,是厦门市曙光救援队深度融入厦门应急救援的生动缩影。曙光救援队共有厦门本地注册志愿者超1500名,当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他们会接受应急部门的调派,有序参与到抢险救援工作中。7月21日晚上10点多,受持续强降水影响,海沧区东孚街道东埔社区内出现大面积积水,接到应急部门的险情通报后,曙光救援队迅速集结57名队员赶到现场,成功转移了45名被困群众。
厦门市曙光救援队应急保障组组长 郑成炜:我们预设了小的预案,比如说城市内涝的、被困人员转移的,根据不同预案、不同等级,我们出动的人员、装备都是不同的。像人员转移,我们就会针对性出动我们的舟艇,以及救生桨板这一大类。
上周,我市还举行了首次“模拟启动市级专项应急预案暨市区部门无预警拉动演练”,市区8个部门单位、12支社会救援队伍参演参训。没有预演彩排,没有预告准备,机动距离较长,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应急力量从指令接收到开展救援,平均用时81分钟,充分展现我市应急救援高效的协同联动能力和良好的值班备勤状态。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杨晓东:我们将在体系化、机制化、基地化建设,及信息化支撑上下功夫,推行“一季一主题、全年一检验”的应急演训模式,以训促能、以演促备、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训练水平。
如今,厦门已形成“1+5+53+535”的防汛防台风工作机制,也就是1个防汛办、5个专业组、53个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最重要的“535”,则指的是535万厦门常住人口。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厦门人充分发挥城市“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中,以守望相助为厦门文明城市氛围再添一抹温馨。
骆毅峰是湖里区新港社区的安全分管工作人员,每当台风暴雨来临前,他都会上门,提醒有山体滑坡隐患楼房的居民尽快转移。他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防御台风暴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了。
湖里区新港社区分管安全工作人员 骆毅峰:有时候我们去跟居民群众去沟通,像个别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他们会比较不理解,都认为说我们住了这么多年,这个都没有什么问题,他们也不愿意进行转移,有的居民会跟着我们社区一起入户沟通协调,配合我们进行劝导转移。
新港社区靠近码头,风雨影响大。社区内的居民自发组建防汛减灾志愿服务队,新老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共同开展防御台风暴雨工作。
市民 汤云玉;作为一名群众,我们也会毫不推辞配合社区,送水送物资,参与社区(防御)自然灾害的工作。
台风暴雨天气来临,有的市民发出“避坑”提示,提醒大家远离积水路段,规避潜在风险,有的市民在陌生人车辆熄火后,帮忙一起推车,越来越多力量汇聚,将厦门防汛安全屏障筑得更加牢固。
市民 毛维林:每个人都有感,在这里的生活越来越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