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关注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厦门筑牢城市防汛安全防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上下齐心、共同备战。当前,厦门已逐步构建起广泛动员、多方参与的应急防御格局,进一步织密防汛防台风的“安全网”。

在台风暴雨天气来临时,水利工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位于同安区的汀溪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生态补水等功能的中型水库。一周前,为防御台风“杨柳”,水库工作人员组建工作专班24小时值班值守,密切监测水库运行情况,并根据预报降雨量等情况开展研判,8月13日晚10点,水库开闸泄洪,累计泄洪量约40万立方米。

厦门市汀溪水库运行调度科工作人员 吴江军:正常我们开闸泄洪是提前两个小时,给防汛单位、相关这些村镇单位进行通知,提前一个小时,在河道人员内的人员进行劝退,再通知开闸泄洪。

城市防汛是一个系统工程,强降雨天气下,公路是否畅通安全,同样关乎到城市的正常运转。我市公路部门构建起了一套“平急结合”的工作机制,重视日常工作的积累,同时强化快速处置灾情的能力。在汛期到来前,市公路中心就组织人员,检查清理道路涵洞、边沟、截水沟等排水系统,对临水临崖、急弯陡坡低洼易涝点、下穿通道等重点部位,加强巡查和隐患整治。今年以来,市公路中心已组织8次防汛备汛演练。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来临时,在接到通知的半小时内,公路中心就可组织吊车、装载机、轮式挖掘机等大型抢险设备进场。

市交通局公路中心助理工程师 陈志勇:我们防台风防汛的物资准备充足,抽水设备调试良好,应急照明电力满格,布控设施种类齐全。对于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情况,有了充足的物资准备基础,我们也会随时待命,一旦出现一些特殊情况、紧急情况,我们将第一时间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厦门“依山傍海”的地形地貌特征,导致主城区排水防涝工作显著受制于山洪、河湖水位及海水潮汐。为此,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城市防涝组,构建起了集中值守、会商调度、应急指挥的扁平化模式,一旦启动应急响应,市政、交通、住建、交警等部门能够快速协同,研判积水原因,即时实施交通疏导和应急管控,避免“小雨成灾、大雨成患”。

这是城市防涝组的“智慧大脑”——去年6月投用的厦门市城市排水防涝智慧平台。它接入超过4万路监控视频、440路井下液位监测点和156台路面积水仪,结合AI轮巡技术,能够实现每8分钟自动“扫描”一遍易涝部位。

记者:我们来看智慧平台上的这张网格雨量图,它能在暴雨前两个小时,预测我市哪些地方可能会出现积水,并发送预测预警信息到对应的排水防涝责任单位、责任人员,以便提前预置力量,大大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透过智慧平台,我们也注意到,原先部分“逢暴雨必涝”的点位,近年来经过工程治理,成效显著。今年4月,思明区民族路就完成了一次“靶向改造”,通过新建一体化排涝泵站、重力排水管、压力出水管、路面截水槽等设施,极大提升了排水能力。

民族路沿街商户 郭先生:往年下个十几分钟(大雨)就淹掉了,我们会门口砌一点水泥,今年还没用上,水都没有涨到我们那个店铺里面,好很多了。

民族路改造项目负责人 赖繁林:扩大收水面积,提高排水效能,“海葵”台风期间发生的暴雨,将近花了8小时才将水全都排出去。今年也发生了多次的暴雨,特别是7月11日大暴雨,我们也是经受住了考验,正常差不多两三分钟 就可以将水全都排出去了。

思明区市政中心管护科科长 陈燕中:项目建成后,管养是非常重要的,应急响应启动之后,我们对路面的截水设施管道进行清掏,确保管道能通畅,在雨天的时候能及时收水进入泵站,及时排出。

通过滚动推进排水能力提升工程,我市泵站总抽排能力达440立方米秒,相当于每秒排出一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调蓄池新增总库容20万立方米,相当于可临时“吞吐”一个中型水库水量的雨水,重点区域积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