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县政府曾迁至大嶝八年 厦金同胞守望互助共御外侮
在厦门翔安大嶝田墘村,有一块静静矗立的石碑——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石碑背后,是14间闽南红砖古厝,历经硝烟的墙瓦依然红艳似火,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民族危难时刻两岸同胞同心抗敌的壮烈往事。
金门沦陷 县政府迁驻大嶝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加快了南侵的步伐。在其制定的对华作战设想中,福州、厦门、汕头等沿海重镇均被列入计划攻占的名单。地处东南沿海前哨的金门,凭借其关键的战略位置,成为日军侵入厦门的重要跳板。
彼时,金门的防务非常薄弱,全岛除县保安队百余人外,没有正规军驻守。厦门市档案馆馆藏的一份1937年10月26日福建省保安处关于金门电讯中断的电报,记录的正是金门沦陷之日的情形。为保存抗战力量,延续行政运作,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下令:金门县政府迁至大嶝岛,就近协助国民党军第八十师抵御日军,并伺机反攻。
自此,长达八年的抗争坚守在大嶝岛拉开帷幕。田墘村民房成了临时县衙,先后九任金门县长在此办公,带领全县人民共御外侮。
如今,走进田墘村,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建筑群——县政府、国民党党部、会议厅、警察署、家属楼、师部、盐兵楼等七大功能区,格局依旧清晰。翔安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再勇带着记者走了一圈,他说,这些建筑大多保持了原貌,见证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
自制炮架 厦金百姓智勇抗敌
张再勇的父亲亲历过那段烽火岁月,他自幼便在父亲的讲述中,聆听着历史的回响。出于浓厚的兴趣,他后来投身于对金门历史的研究之中。张再勇说,1937年11月中旬,国民党军陆军第八十师副师长钱东亮率一个营进驻大嶝岛。当地百姓纷纷捐出门板、石料等物资,支援部队修筑工事。时任金门县长周秉彝从泉州南安运来数十门旧式火药炮,将其安置在大嶝阳塘、双沪一带沿海。岛民们发挥聪明才智,动手设计炮架,使炮管可以自由调节角度。每当日军军舰驶入厦金海域,这些土炮便会轰声齐发。
厦门沦陷后,时任金门县县长韩廷爽为保全乡民,曾提议将大嶝小嶝居民撤往南安、同安,并提出每位撤离大嶝岛的民众可补给六个月的米粮。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百姓都不愿抛弃自己的家乡,坚决要求抗战到底。
1939年4月,不甘屈辱的岛民成立了“金门复土救乡团”。同年4月20日晚,趁着迷蒙的雾色,团长许铁坚、副团长陈天伦带领大嶝人谢文生、陈旺、陈金汉等40余名成员,分乘四艘木质快艇夜袭金门官澳村日军营房,歼灭日军40余人并毁坏多门大炮。这一胜利的消息隔天登上了《泉州日报》,一扫沿海军民心头阴霾,也点燃了大家的抗战信心。
八年烽火 厦金同胞守望相助
抗战期间,日军常常派遣飞机轰炸大嶝岛。据张再勇的父亲回忆,1940年4月19日,日军出动18架飞机对阳塘、田墘两村进行轮番狂轰滥炸,并实施低空扫射。仅这一天,就有20多人死伤,200多间房屋被毁坏,阳塘村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当年亲历过抗战的大嶝田墘村民曾告诉张再勇,到了抗战后期,村民们都能熟练地躲进防御工事。每当敌机飞走后,他们常会发现许多落下的炮弹都是哑弹——不过是些没有引信的空壳。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哑弹?张再勇分析:“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日军战线过长,武器供给紧张,炮弹质量下降;二是这些炮弹多产自我国东北,当地工人故意让它无法引爆。”哑弹成了村里的笑谈,也让人们对日军的威胁渐渐不再恐惧,重新找回了抗战的信心。临近抗战胜利时,日军甚至连炸弹都没有了,只能从飞机上往村子里扔石头。
1945年10月4日,金门光复。八年烽火岁月中,大嶝与金门守望相助,并肩抗敌。“大嶝与金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张再勇感慨道,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等这批红砖古厝,不仅铭记着厦金两地共同的抗战历史,更传递着跨越海峡的同胞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