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一):筑牢厦门防汛减灾安全防线
眼下正值我市的主汛期。今年汛期以来,厦门频繁遭遇台风暴雨和强对流天气,来势之猛、范围之广,破坏之强、影响之大较为少见,且强降雨与高考、海峡论坛、演唱会、乒超联赛等重大活动密集叠加。面对一次次“风雨大考”“民生大考”,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级各部门迅速响应、科学防御、果断处置,实现了“人员零伤亡、财产少损失”目标,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从今天起,《厦视新闻》推出《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系列报道。首先来关注:厦门如何筑牢防汛减灾安全防线。
进入7月以来,厦门降雨不断,从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到第11号台风“杨柳”,厦门经历了多次暴雨天气过程,仅7月降雨量就达482毫米,排名历史同期第三。不少市民注意到,每当强降雨天气来临前,都能收到提示短信。在市气象台,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靶向信息预警发布的制作过程:当一场分散性雷阵雨即将来临时,他们会选择好预警类型、发送区域,及时向受雷阵雨影响区域的人群推送短信预警,镇街范围10分钟以内可推送,全市范围1小时可推送。依托厦门市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 43种渠道,今年7月以来,市气象台共发布19次靶向预警信息,覆盖人群超1645万人次。
市气象台工程师 郑辉:我们可以定向去发布,在影响区域范围内,比如说某一个区域,它在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然后这一部分区域的人可以接收到定点推送的信息,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段,该区域正在受到什么灾害天气的影响,用这种方式去提醒所在区域的群众,做好防范。
预警信息精准直达的同时,我市应急管理的智慧中枢也早已开始高效运转。在市应急指挥中心,这里接入了气象、海洋、水利等17个专业模块,动态展示全市84个水库、387个雨量监测点和81个风速监测点的情况,一张上下贯通、运行顺畅的信息化防汛指挥网络随之铺开,全市防汛防台风指挥决策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以应对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为例,这是历史上登陆福建的第二强台风,它的巅峰强度达到17级以上。在此次超强台风防御工作中,市应急指挥中心各功能模块高效运转,厦门统筹集结约3.15万人救援力量,应转尽转危险区域人员9.45万人次。
市应急管理局防汛处处长 林长木:开发建设了“厦门汛情直报”微信小程序,比如说哪个基层社区或者山村,是不是有发现树木倒伏等等这一些灾情或者险情,他通过手机端,第一时间就能够把信息传递到指挥部,把这个时间差的困难跟瓶颈解决掉。
伴随着信息化、智慧化手段的深度融入,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由人海战术向智慧防范转变,由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变,一个“平急转换”的应急智慧机制逐步构建。平时,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防汛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应急高级别响应时参照“一办五组”模式,也就是市防汛办和城市防涝、地灾防御、船舶管理、交通保障、民生保供5个工作组,按专项工作由市级部门牵头负责,高位推动防汛防台风一体化管理。
与台风周旋、与风雨竞速、与时间赛跑,作为台风洪涝灾害多发易发城市,厦门将每一次台风暴雨,当作城市应急防御体系自我完善的契机,认真复盘,总结经验,补齐短板。眼前这一摞摞资料,是针对“莫兰蒂”“杜苏芮”“苏拉”“海葵”等曾经对我市带来较大影响台风的专门复盘报告。复盘的目的就是找问题,再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加紧整改。
市应急管理局防汛处处长 林长木:比如说7月8日的强对流,它从在海域上突然发起强对流到形成8级的大风,实际上半小时不到。通过复盘,我们要在海上客运航线专门成立一个组,一旦有突发的强对流大风,能够第一时间通过高频电话手段,同步叫应到比如说轮渡公司、厦门海事局,让他们在第一时间马上采取措施。
在不断复盘中,防灾减灾救灾责任链条进一步扣紧,安全隐患不断被消减。位于集美学村的石鼓路和集岑路,串联着景区、居民区、学校等人流密集区域,此前由于地势较低、排水管网承载力不足,每逢强降雨便会出现路面积水问题。施工方正通过新建雨水管道、箱涵、截水沟等方式,预计能将路段的排水能力提高三倍。工程预计8月下旬全部完工,排涝成效逐步显现。
集美区建成区防洪排涝整治工程(二期)项目负责人 黄兆平:石鼓路地下管线非常复杂,我们一般先跟管线单位沟通,进行人工探挖,摸排出它的标高和具体走向,对既有管线进行重新梳理、现场保护、迁改,照顾到周围居民的上下班时间、上下学时间,也是尽量错开早晚高峰,错峰施工。
外卖骑手 马先生:我们送外卖经常经过这条石鼓路,之前下雨天确实有积水,看不清深浅,前几天下雨已经没有积水了,现在感觉比之前要好跑一些。
附近商户 夏女士:7月份有一段时间下了很大的暴雨,部分路弄好了没有淹,这样弄得很好,对大家都好。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打通基层防汛减灾“最后一公里”,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我市在主汛期前,专门策划了100场基层镇街、村居的防汛防台风应急转移和避险安置培训,实现全市6个行政区45个镇街100%覆盖。
同安区芸溪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吕春龙:结合社区低洼地带、老旧楼栋、河道特点开展险情模拟,针对演练中居民不熟悉疏散路线、器材使用不熟练的问题,加强“防汛小课堂”实操培训,深化与消防、应急局等部门的对接,完善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确保“练一次、进一步”。
同安区芸溪社区居民 庄真玉:前段时间台风“杨柳”来袭,社区在进行台风暴雨应急防御工作,我作为居民也加入到这个工作中来,帮助社区完成这些防御工作,出自己的一份力。
据统计,我市现行防汛指挥体系自2020年调整组建以来,已有效防御多次对厦门造成较大风雨影响的台风和105次暴雨过程,启动应急响应58次,转移群众超23万人次,应急防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愈发凸显,抵御风险、快速恢复的内在韧性不断增强,城市安全发展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