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浪花》,继续来看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永铭在心》。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鼓舞青年学子入伍,成立了一支青年远征军。少有人知道,曾提出过这句口号的抗战爱国将领陈文总,就是我们厦门同安石浔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青年远征军和抗战爱国将领陈文总的故事。

原青年远征军士兵 周增藩:国家紧张了,你跟我,我们几个约好了,参加青年军,谁不去谁是婊子。

原青年远征军李铭竹士兵之子 文史工作者 李向群:那个词不好听,那个词因为是骂人家骂得很凶的。我们就是要去打日本,表示一种很坚定的决心,当时就是准备去跟日本鬼子决一死战的。

抗战爱国将领陈文总外孙 卢怡恬:1943到1944年应蒋介石先生命,拟为抗日大决战,号召青年从军口号,一挥而就“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原青年远征军士兵周增藩之子 周以哲:(上世纪)四十年代,我父亲在漳州龙溪中学读书,厦门一沦陷,他们也知道厦门沦陷以后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他们都很清楚,所以这种事情也激发了他们抗日救亡的决心。国民政府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样的口号,所以他们就群情激昂,大家互相争着说,我们一起来报名参军。龙溪中学一百多个学生参军。

原青年远征军 周增藩:我们工兵学架桥,挖地道、埋炸药,整个师都驻在一个村,要保证整个师都过去,我们最后再离开。

原青年远征军士兵李铭竹之子 文史工作者 李向群:1944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 国民政府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人员 弹药 蒋介石提出准备成立青年军 当时装备都是很好的 美式装备 坦克什么都有 准备武装 这就需要有一点文化的人 所以这一批主要是初高中生 还有部分大学生 我父亲当时是高中毕业 在一个学校当校长 听到号召就踊跃参军 大概当时他们有20几位 都是厦门籍的 就参军了 他是青年军炮兵 他们的训练是很严格的 就准备上战场 他们都是准备献身的 因为(抗战)最困难的时候 当兵就是准备去赴死 提出的口号就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抗战爱国将领陈文总外孙 卢怡恬:陈文总提出一个口号叫“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公开发表,名扬海内外。

抗战爱国将领陈文总外孙 卢怡恬:陈文总老家在同安石浔,陈文总是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就是晚清的时候。当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把中国折腾得不成样子。他从小就有一种家国情怀,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来改变这个社会,他之所以成为抗战将领,其实我认为可以从1923年开始。1923年7月6日,大概是在厦门港,开了一个全市的抵制日货动员大会,陈文总当场被选为主席,主题就是号召全体市民,继续把抵制日货运动往深入搞。到最后厦门市几乎没有一家本地的商户去卖日本货,这些日本人就急了。

抗战爱国将领陈文总外孙 卢怡恬:日本驻厦领事把他视为眼中钉,所以才会指使歹徒来这个地方准备要报复,在这个地方被一群歹徒把他拦截住了。那些歹徒那一天就准备置他于死地,在那种情况下只好把陈文总送到上海去。

抗战爱国将领陈文总外孙 卢怡恬:到上海从事了一些革命工作,他是1928年到了日本,1931年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前回来,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他是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他用这些东西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不是仅凭勇敢,匹夫之勇。他懂得战略战术,然后他从日本回来以后,就成为当时民主将领冯玉祥的秘书。听说他也参加了卢沟桥事变战役,他参加了很多战役,几乎是到处在赶场,哪里有战事他往哪里去,所以整个抗战期间基本(全程)参加了。1944年秋季,也就是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时候,有一天开会,陈文总在会上,老蒋(蒋介石)给他一个任务,就是我们要组建一支新的军队,叫陈文总写一个动员讲话。老蒋过几天要在电台做一个讲话,他就写了两句诗,这就是到现在海内外非常有名“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原青年远征军士兵李铭竹之子 文史工作者 李向群:这是一个很有鼓动性的口号,也把当时全国青年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当时报名参军有12万人,当时准备跟日本鬼子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