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推出67个标杆场景 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当技术迭代遇上产业需求,人工智能正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当前,厦门正以“政府搭台、场景开路、企业唱戏”的组合拳,在港口、医疗、制造等领域推出67个标杆场景、93项能力清单,通过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明星企业,招引一批优质项目,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在厦门港海通码头,眼前这个近20米高的龙门吊,正在吊装一个40尺的集装箱,而驾驶室里却空无一人。让这台庞然大物自动运行的,是福建电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港口L4级智能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在龙门吊上布设了超过20个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5G工业模组,形成360°无盲区AI感知网。系统可以扫描卡车位置,再计算摆幅和风力,最后给出抓箱、放箱坐标完成作业。此外,系统还会学习老司机的每一个操作习惯,经海量数据训练后,比人更会“抓箱”,作业效率最高可达每小时40箱。
福建电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严志展:传统司机操作,起升一定要升到最高,规避了一些安全风险,但是它带来了效率损失,还有能耗的损失,但是(通过人工智能可以规划)最优的小车路径规划,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底下,我们不用把吊具升到那么高,起到一个节能减排,还有更加安全的目的。
从人工经验到算法决策,从高空驾驶室到地面远程监控中心,人工智能正不断改变海通码头的作业生态,让港口的用工成本下降近六成,事故率下降九成。当前,厦门正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方案,以应用场景建设为切入点,聚焦制造业、供应链、海洋经济、医疗健康等领域,梳理典型应用场景67项,能力清单93项,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当毫米波雷达检测到患者呼吸频率异常,融合DeepSeek大模型与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智能床旁终端,就会自动关联患者近期体征数据,结合电子病历中既往病史,生成风险预警,告知责任护士。这一幕是厦门企业狄耐克打造的“AI+物联网”智慧病房系统的真实应用。当全国医院普遍面临护理人力短缺时,狄耐克把病床升级为“AI哨兵”,可以快速从百万份病历中提取关键预警,为诊疗提供实时帮助。目前下,企业已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形成合作,推动项目落地应用。
厦门狄耐克物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 郭子贤:厦门市积极推动AI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实际应用,支持建设大模型开源社区、评测适配中心等服务平台,打通大模型落地“最后一公里”,比如我们狄耐克率先加入了“健康医疗大数据价值共创联盟”,去和其他企业和医院一同去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高效落地。
截至2024年底,厦门共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459家,产业规模达336亿元,形成涵盖芯片、算力基础设施、算法、数据、模型、终端等较为齐全的产业链条。在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中,厦门位列第10;37个项目获评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占全省32%;77个算法通过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占全省73%。
下一步,厦门将加快落地工信部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厦门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暨金砖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的落地模式,成立厦门市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以政府提供场地和算力、高校提供算法和人才、企业提供项目的合作模式,推进校企联合攻关和项目孵化,力争建成福建省创新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市工信局软件处副处长 王罡:协同创新平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加速器”和“加油站”,目前正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芯片设计、大模型、具身智能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人才培育等,并探索发挥产业链创业基金、科创风投基金等金融工具,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孵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