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持续创新蓝碳交易场景 抢滩产业发展新蓝海
台风“丹娜丝”带来的热风,把下潭尾红树林湿地生长的木榄、秋茄等临近凋零的叶片,吹落到湿漉漉的沼泽地上。穿着插秧靴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陈鹭真踩在这里,在安装完新的监测设备后,又用皮尺精心测量落下叶子的秋茄树干的直径。她所带的学生合力把一根不锈钢采样柱打入土壤,准备分层采集一米深的土壤样品,测定它们的碳含量。
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一块可作为个人碳中和“计算器”的电子屏幕闪烁着数据——近4年来蓝碳交易量累计达21万吨,约占全国市场的八成。
迥异的场景,都与厦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条重要路径紧紧相连。就在不久前我市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全力打造厦门蓝碳交易城市名片”引发关注。
几乎同一时点,《厦门市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厦门市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两份力促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磅文件接连出炉,“蓝碳”是其中的关键词。
“蓝碳”概念最早来自联合国2009年发布的《蓝碳报告》,又称“蓝色碳汇”或“海洋碳汇”,特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更通俗地说,全球生态系统每年捕获的碳中,约55%来自海洋生物,这一部分就是“蓝碳”。
“双碳”目标下的厦门,“蓝碳”能否变身“金碳”,成为撬动绿色发展的新支点?
探寻碳汇价值
实验室中研究落叶 红树林变身“金树林”
采样、烘干、分类、研磨、测量……把镜头从下潭尾切换到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实验室:五六名研究生身着实验服,手持精密仪器设备,不停“折腾”成堆的枯黄树叶与袋装的深褐色粉末。陈鹭真穿梭其中,一边查看实验数据,一边与学生轻声交流。
“这些叶片,将被精确计算到固碳总量中去,我们通过监测一个单元的生物含碳量,就能推算设在下潭尾监测点的整片红树林的固碳能力。”陈鹭真捧起红树林落叶和滩涂底泥,视若珍宝。
两周一次野外采样,几乎每天在这个实验室里围着“残枝败叶”转,是陈鹭真团队的工作日常。
曾长期致力于红树林研究的陈鹭真与蓝碳结缘于2009年——联合国发布的《蓝碳报告》中固碳量大、效率高、储碳时间长的海洋碳汇,进入了她的视野,也开启了她科研生涯的新里程。也正是从那时起,陈鹭真特意把一副“盐沼红树年年增汇,滨海蓝碳岁岁中和”的对联,贴在了办公室门前。
此后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陈鹭真敏锐地注意到蓝碳生态系统的沉积物碳储量变化这一蓝碳监测技术难点。在厦门大学滨海湿地全球气候变化温室内,由她带领的团队自主研发的碳汇计量装置十分醒目——9支测量针均匀地插在一棵红树植物旁,当周边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指标发生波动时,植物生长使其四周的沉积物呈现增减,测量针的高度也随之变化。陈鹭真津津乐道的这一监测方法,已在我国首笔盐沼蓝碳交易中展露身手。
作为在国内率先开展蓝碳研究的科学家之一,陈鹭真之所以在如今的学术界和产业界广被提及,还在于2021年她牵头编制的《红树林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蓝碳交易方法学,采用更符合我国滨海湿地特点的测算参数,为碳汇交易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年在该方法学的指导下,全国首宗海洋碳汇交易顺利达成,2000吨蓝碳成交。
对碳汇交易,陈鹭真这样解释:这是基于相关国际公约创设出来的一种用于抵消人为碳排放量的尚处起步阶段的交易。
在全球蓝碳产业界越来越多把目光投向翔安东部的实验室时,今年初,厦门岛南部的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也传出了青年学者的欢呼声。该所牵头申请的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中国区域蓝碳中心”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一直以来就自带蓝色光环的厦门,用一片片落叶铺成的道路,走到了国内外蓝碳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从学术研究到技术落地、市场实践,这三点串联成的线,不仅是学者们关注的点,也是厦门利用蓝碳助推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拓宽发掘渠道
频繁“走出去” 将外地蓝碳牵引来厦售卖
满潮时分,上涨的海水与下潭尾红树林公园85公顷红树林紧紧交融,公园主题展馆内的电子显示屏上,除了滚动红树林的科普知识外,还用VR技术循环演绎着蓝碳的形成过程。这里不仅涵养着红树植物、伴生植物和水体浮游植物,也是陈鹭真口中厦门目前最主要的“碳库”。
“红树林的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发达的根系则能够将有机碳捕获并固存在土壤中。”在陈鹭真看来,后者的固碳效率甚至可以达到前者的两倍,因而,红树林是固碳最有效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一项数据也表明,在仅占全球近海面积0.5%的红树林区域,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碳就占了全球蓝碳的10%至15%。
郁郁葱葱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究竟存储有多少蓝碳?陈鹭真的回答其实并不乐观:根据最新测算,大约2000吨。
这个数字,也把一个事实推向人们眼前——在科学研究和蓝碳交易都走在世界前列的厦门,由于红树林等蓝碳资源面积小、城市发展快,蓝碳生产能力受到了限制。
这也是陈鹭真团队近年来频频“走出去”的原因。在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甚至印尼等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地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密集的区域,他们“舍近求远”进行蓝碳发掘、测算,设立研究基地、积累有效数据,简言之,就是用厦门的科研力量把外地的蓝碳牵引到厦门来卖。
蓝碳储量偏小的痛点背后,隐藏着厦门的发力点:这几年,我市持续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目前全市成规模红树林种植面积已达173.9公顷。除了保护和恢复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在红树林中找资源之外,海洋部门还引导科研人员初步建立基于环境碳汇储量特征的养殖类碳汇评估方法,尝试发掘渔业碳汇。此外,通过科技引领,实施海藻养殖固碳、海水碱化、海洋施肥增汇等,也将成为未来厦门增加蓝碳储量的主要趋势。
在一张蓝色地图前端详厦门,这座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从厦门看全球,现阶段存储在大海中的蓝碳主要集中在海洋上层。海洋目前吸收的二氧化碳仅占其最大容量的15%,尤其是广阔的深洋大海,仍有高达85%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潜力有待发掘。
中国首部蓝碳领域蓝皮书——《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印证了这组数据。其预计在2023年至2035年,中国通过蓝碳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将以平均每年约2%的速度增长,2035年将增长至41.2亿吨,与之对应,蓝碳市场的需求规模也会持续扩大。
有痛点才有更好的突破口,有需求才能激发更大的潜力,在发展带有蓝碳印记的海洋经济过程中,33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无疑是厦门生态价值转化的聚宝盆。
创新应用场景
个人和企业都可购买碳汇 抵消出行生产的碳排放
“一人乘坐飞机从厦门飞北京,约产生364.86千克的二氧化碳,需要种一棵树经过72.1天进行抵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有一个碳中和“计算器”,通过这里的碳中和平台可以购买碳汇,实现碳排放的抵消。
这些年厦门的蓝碳交易市场并不缺新闻。短短时间,厦门不仅完成了我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推出全国首单蓝碳交易财产安全险,还携手宁波象山建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账户。
蓝碳谁来“买”?“卖”掉的碳又去了哪?
揭下这一笔笔蓝碳交易的面纱,一双隐形的推手清晰可见。在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一些企业通过自愿购买蓝碳,对自身超标的碳排放进行“抵消”。这与此前出现在我市的全国首创“碳中和”机票类似——旅客在航程最低价基础上加付一定金额,即能在空中践行碳减排,减少行程对环境的影响。
虚拟空间里的“买”与“卖”,却实实在在活络了厦门的海洋经济。跳过暂时薄弱的供应环节,厦门实力领跑全国的蓝碳科研与蓝碳交易,携手跨区域的丰富蓝碳资源,走向了同一个令人瞩目的舞台。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感慨: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每吨百元上下的交易价与红树林等植被的高投入难成正比。而购买蓝碳的,大部分还是或有减排需求,或想展示社会责任的企业,自愿买入的个人极为鲜见。
“随着公众碳中和意识的提升,蓝碳交易价格偏低的尴尬有望缓解。”在陈鹭真的观察中,红树林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经过专业评估后,也会给当地蓝碳价值带来新的附加值。
以下潭尾红树林修复区为例,当前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数和生物量较修复前均明显增加,其中物种总数增加2.4倍,生物量分别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良好的生态,让越来越多鹭鸟、椋鸟前来安家。
一方面拓展更有含金量的“碳库”,一方面夯实蓝碳交易平台,厦门在国内蓝碳市场不断提升“存在感”。厦门大学蓝碳交易产学研团队重要成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这些年也屡次为厦门的蓝碳交易“站台”。
孙传旺说,从国内来看,蓝碳交易目前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数量较少、氛围不浓、商业化进展缓慢依旧存在。然而,这项朝阳产业在开辟新的产业链、推动海洋产业技术升级以及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厦门既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也有先行先试的交易经验,尤其是最近“全力打造厦门蓝碳交易城市名片”目标的提出,更为厦门蓝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和动力。
点碳成金,厦门准备好了。
【鹭江茶桌仔】
让蓝碳走进市民日常
●王元晖
下潭尾红树林湿地,鱼儿畅游、白鹭低飞,这些年这里成了厦门又一网红打卡点。不久前,陈鹭真团队设在某偏僻角落的固碳样地的围栏,又被人打开了一个口子,清晰的提示牌,也无法阻止闯入者的脚步。
牌上的文字,估计让他们一头雾水。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蓝碳”这一仅出现十余年的概念,多少普通人能拍着胸脯说,“我懂”?
蓝碳看似深奥,但离我们并不远。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当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升高,当人们的生活被“温室效应”蒙上阴霾,又有谁敢称“双碳”战略与其毫无关联?
全球生态系统捕获的二氧化碳,一半以上是蓝碳。同样重要的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竟也能卖钱。
蓝碳交易,厦门作为行业公认的“样板城市”,站到了聚光灯下。也许背后的资金流并不汹涌,但交易台上的每一次握手,都是科研成果向实践操作的转化,是社会认知在新兴市场的提升,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假以时日,潜移默化。多数市民对蓝碳的意义了如指掌,蓝碳交易在经济领域变得习以为常的一天,或许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