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各类博士后平台厚植成势: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架起产学研“高架桥”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按照“打基础、上水平、育人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持续强化博士后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博士后平台121家,累计招收3232人,设站数量和博士后培养人数均居全省首位。博士后群体已成为促进厦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青春引擎”。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架起产学研“高架桥”
前不久,由厦门大学、翔安创新实验室夏宁邵团队与万泰生物联合研制的中国首款九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获批上市,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军告诉记者,这款疫苗历经18年研发攻关,凝聚了上千名科研人员的心血,其中不乏在站博士后的重要贡献。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军:博士后人才已经具备非常好的独立工作能力,(正处于)未来选择自己的事业发展道路上,非常关键的一个衔接点依托这个站点,我们就可以让刚毕业的博士生对我们的经济主战场、对我们的人民健康需求、对国家战略需求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依托翔安创新实验室、传染病疫苗研发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厦门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博士后科研支撑体系。目前,这里共有在站博士后47人,近年来,有5名博士后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陈俊煜:博士后的训练,对我们整个科研生涯是关键性的转折点,我应该以后也是会沿着这条路继续往前走,希望能够真正以解决社会需求为导向,去做一些更有应用导向的科研。
博士后工作站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一座桥梁。王军是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药学早期评价技术主管,2021年,她加入了万泰疫苗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后,她选择继续留在万泰投身科研。目前,万泰疫苗正携手与厦门大学联合开发第三代疫苗产品,王军带领小组成员,负责新产品开发阶段的药学评价以及抗体库建设等工作。
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药学早期评价技术主管 王军:我们现在做的主要项目是HPV21项目,它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嵌合分子的技术路线,可以实现99%HPV的相关宫颈癌及其他癌症的保护。厦门市政府对于人才补贴方面是有很多的政策,尤其是对博士后的重视,比如说省级高层次人才的购房补贴,还有博士后在站期间的薪资补贴,以及出站留厦后的连续三年的生活补贴,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招才引智 打造创新“强磁场”
优厚的人才补贴、一流的科研环境,也吸引了不少国际人才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实验室里,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后纳斯鲁拉正在进行纳米技术与癌症免疫治疗的融合研究。他告诉记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石桂秀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免疫性风湿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与自己的专业兴趣十分契合,在与石教授取得联系后,他第一时间申请入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工作站。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工作站助理研究员、巴基斯坦博士后 纳斯鲁拉·詹:我获得了专业的指导和坚实的学术基础、导师的研究平台,厦门市和医院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的政策待遇非常优厚,这些政策综合起来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和制度支持,也大大增强了我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
设站数量和培养人数全省第一
截至目前,厦门市共有各类博士后平台121家,累计招收3232人,设站数量和博士后培养人数均居全省首位。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5家,涵盖了厦门市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12个学科门类的38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6家、省级创新实践基地30家,实现了厦门市6个区全覆盖、重点产业全覆盖,主要集中在软件信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厦门市重点产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