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答卷(六):为民
作为我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部纵跨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前瞻视野,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位”概念,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这一科学理念引领下,厦门坚持生态立市、坚持人民至上,将习近平同志为厦门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变为人民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
14日的《时代答卷》系列报道,我们从一滴水的故事讲起。
朝霞初绽,湖面披上金黄,唤醒城市一天;阳光倾洒,湖水碧波荡漾,沿岸绿树成荫;夜幕降临,湖畔点点星光,映照万家灯火。这里,是厦门的筼筜湖。十二时辰里,它见证着城市的日夜更迭,记录下岁月的斗转星移。
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 张益河:这个是我上世纪80年代带队拆迁,搞筼筜湖违章的拆除,那时候年轻啊。
今年83岁的张益河,是筼筜湖的老朋友了,看到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与筼筜湖的“合影”,他说,那时真是糟透了。
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 张益河:那个时候,筼筜湖的一滴水是什么样的?黑、臭,最坏的水体,每天几十万立方米的污水往湖里灌,整个筼筜湖区简直一片狼藉,垃圾成堆。
何以黑臭?何以嬗变?
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 张益河:也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点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所以当时筼筜湖治理老百姓呼声很高,还有在国际上影响很不好,“美丽的臭厦门”。当时的习近平副市长说,刻不容缓了,筼筜湖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有个理论指导改变这个状况。
张益河提到的理论指导,就是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头组织制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问题”专章列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全国开了先河,其中提到,“集中力量积极治理筼筜湖,使湖面变清,变城市内优美风景区”。
回应人民“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的强烈呼声,厦门做出了选择。1988年,习近平同志专题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会议,“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治湖方针由此诞生。会议还明确,每年确保一千万元的治湖资金,这可是厦门当年基建投入的十分之一。
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 张益河:义无反顾,一干到底。1992年的时候,筼筜湖治理已经初见成效,所以我们提议,1992年的龙舟赛移到筼筜湖来进行比赛,让人民看到我们政府的决心,看到筼筜湖改变的希望,也让中外游客看到厦门投资环境的有力改善。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 王艳艳:我有幸作为自来水公司的代表参加了龙舟赛,还得到了冠军,非常兴奋。之前的筼筜湖都是又黑又臭的,大家经过它都要掩鼻而走,更不用谈我们还能够亲水,龙舟赛吸引了好几万的观众,人山人海,氛围感非常强,老百姓为各个参赛队加油,为能够在筼筜湖举办龙舟赛欢欣雀跃。没想到过了几年,我也就直接参与到筼筜湖的治理中来。
从2000年至今,王艳艳参与了筼筜湖四期综合治理。在她看来,《发展战略》所蕴含的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指引着他们一次次制定筼筜湖的具体治理措施。
这些年,筼筜湖坚持每十年进行一次大清淤,建设海水输送管引活水入湖,沿湖修建大量公园绿地……在一次次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中,厦门完成了五期筼筜湖综合治理,湖区旧貌换新颜。水清了,岸绿了,小动物们也回家了。上世纪80年代,筼筜湖里仅有一种耐污的攀鲈鱼,现在,湖区里有63种游泳生物、270多种水生植物,中华鲎、小型鲨鱼等珍稀动物也先后到访。
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 张益河:真的是坚定不移,把筼筜湖的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场,动员全市各个部门、全市老百姓,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出谋划策,为筼筜湖的治理出力。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 王艳艳:我们始终秉持着把最优美的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呈现给我们的老百姓,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老百姓看到我们的努力,也自发地、积极地保护环境,就像市民湖长、市民园长,跟我们形成非常好的互动。
以筼筜湖治理为起点,厦门系统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当年《发展战略》提出的,“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在厦门早已由蓝图变为现实,“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杰出成就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奖项荣誉接踵而至。
1985年到2024年,厦门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分别从134.82公顷、414.33公顷、不足1000公顷跃升至6477.36公顷、19035.59公顷、20939.15公顷;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4,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3;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首次实现100%。
厦门市民 周颖强:朋友圈经常会刷到比如“厦门蓝”,像现在很多公园也都开放了绿地,我经常会跟朋友带娃在公园“躺平”,其实还是挺惬意的。
厦门市民 吴小福:厦门是一个既漂亮又温馨的城市,在公园里面你听听有鸟叫声。我们在这个地方生活,非常幸福、快乐。
记者 陈晓丹: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会欣喜地发现,筼筜湖畔,原先林立的传统工厂外迁了,成为高档楼盘、总部经济、高附加值服务业的聚集地。五缘湾内,陆海环境得到综合整治,高端文旅、生态康养等业态汇集,更难能可贵的是,99公顷的湿地公园保留了下来,“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也在此安居。厦门,用一次次的选择证明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 张益河:厦门人不服输的精神、不愿落后的精神,始终在拼搏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这种爱我厦门、美丽厦门的理念不会丢。
《时代答卷》系列报道播出到今天告一段落。厦门如何从封闭的海岛小城,蜕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记者循着《发展战略》擘画的宏伟蓝图,于历史纵深处寻找答案。
带着敢闯敢试的特区基因,30多来,厦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着眼改革破题、开放拓局、创新赋能,厦门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推动两岸融合、跨岛发展、生态优先,厦门坚持人民至上、旧貌换新颜。
这部纵跨15年的《发展战略》,指引着厦门在时代答卷中挥毫泼墨,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时,将引领厦门继续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