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编制好《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组织全市相关的十几家单位,邀请全国超百位专家教授组成课题组,他们从科技、人才、教育等领域入手,编制了21个专题,其中,《厦门市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前瞻布局,点燃了特区创新的火种。

今天(7月11日)的《时代答卷》系列报道,我们和科技专题的执笔人——原市科委法规体改处副处长潘杨柳,一起追溯当年厦门是如何在科技领域落子,用三十多年接续奋斗,拓展了创新的新局面。

原厦门市科委法规体改处副处长、时任《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 潘杨柳:这是最后成稿的内容。不过当时接到任务,说实在很懵——要规划十五年的科技发展,具体抓什么、怎么抓,心里真没底。

潘杨柳是原厦门市科委法规体改处副处长,主要负责制定厦门相关的科技政策。1986年5月,他接到通知,要参与编制一份长达15年的厦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当潘杨柳来到课题组时,迷茫很快消失了,他发现这里不仅有本地的科技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更有来自北京的科技专家。这个特殊的组合,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不搞纸上谈兵,必须脚踏实地。

原厦门市科委法规体改处副处长、时任《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 潘杨柳:习近平同志当时在开始搞《发展战略》的时候,是要求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规划未来,根子得扎在现实的土壤里。

经过5个月的实地调查走访,课题组摸清了厦门家底,那时厦门底子太薄了,1985年科技投资仅占国民收入的0.5%,生产设备超五成是上世纪60年代前的老古董。课题组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用科技创新促进厦门经济发展,如何选择适合特区发展的工业,那时有个声音呼吁,纺织业在厦门已有几家大型企业,将纺织业作为厦门的主导产业,似乎是一条“稳妥”的捷径。

原厦门市科委法规体改处副处长、时任《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 潘杨柳:我们实地调研发现,纺织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相反,计算机(应用技术)厦大有一定科研基础。虽然起步困难,但是前景不可限量,而且越困难,越需要一份清晰的蓝图来指引方向。

最终,优先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开发、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被写进了《厦门市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蓝图绘就,谁来践行?厦门最早的民营科技企业之一——厦门求实科技开发公司,就在这份《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成为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拓荒者。

求实智能网络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安东:从科委了解到厦门市制定了《发展战略》,鼓励搞技术的出来创业,所以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是我们选择的一个主攻方向。

1991年,张安东从海关辞职后,用三万元创办了求实公司。面对水泥行业工艺落后、效率低下的困局,张安东首先聚焦的就是用当时前沿的计算机技术,研发数字系统,为工厂“把脉开方”,优化生产工艺。

求实智能网络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安东:通过我们用电子信息技术来对它进行改造,可以把它的装备水平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提升到80年代中期水平。

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张安东的这份坚守在随后的发展中也换来了回报:2009年企业数字系统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更是成为行业首个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的企业。如今,走进求实的展厅,专利墙上90%属于计算机技术创新。近年来,张安东积极拥抱数字经济,站在人工智能产业前沿,加大研发居家养老陪护机器人等应用。

求实智能网络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安东:整个历程都是和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从三十年前单板计算机到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是完全一脉相承的。

(1994年12月15日 《厦视新闻》:厦门电气设备控制厂引进隔离开关熔断器组,被厦门市评为市199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4月19日《厦视新闻》:在第一批民营科技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较多,主要从事软件、电子开发。

原厦门市科委法规体改处副处长、时任《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 潘杨柳:厦门更需要加速科技进步!我们把电子工业明确为最有希望成为厦门特区的主导行业,希望它能成为一颗火种,点燃厦门千亿产业集群。

天马厦门区域董事会秘书 钟健升:正是当年播下的种子——天马微电子在《发展战略》规划的“电子工业”赛道上一直奔跑。

2011年,天马扎根厦门火炬高新区,投资建设了中国大陆首条第5.5代低温多晶硅生产线,开启了厦门显示产业的新篇章。此后十四年,天马持续在厦门加码,总投资超千亿元,建设了4条覆盖柔性显示、Micro-LED等全球主流技术的新生产线,成为厦门平板显示产业的创新引擎。

天马厦门区域董事会秘书 钟健升:《发展战略》非常前瞻性地提出“大力开展声像技术及电子元件技术,形成工业化生产。”2018年天马引领全球手机全面屏的发展,有一个材料就是跟本地企业合作,后来全球的厂商都来厦门找这些企业合作。

钟健升告诉我们,厦门产业集聚带来的高效协同,是企业发展的巨大优势。曾经,完全依赖进口的玻璃基板,现在,车程仅15分钟的电气硝子就能提供产业配套;当天马研发Micro-LED遇到“巨量转移”世界级难题时,家门口的嘉庚创新实验室建成了全球首条23.5英寸巨量转移示范线,提供了验证支持。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厦门通过建设火炬高新区,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厦门新型显示产业突破千亿大关。

记者 郝婉岐:兴建厦门科学技术园区——《厦门市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提出的构想,在1991年破土为火炬高新区,这仅仅是开始。2012年,厦门生物医药港崛起;2020年,厦门科学城建设蓝图徐徐展开。

原厦门市科委法规体改处副处长、时任《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 潘杨柳:(兴建厦门科学技术园区)主要是想把科研单位、大学和愿意搞新技术、高技术的企业聚在一起,给最好的土地(土壤),培育出厦门的未来。

嘉庚创新实验室副主任 洪文晶:这里是面向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材料的无人智能实验室,我们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每天能够筛选成千上万种新材料组合——这就是《发展战略》提到的未来。

嘉庚创新实验室,正是建设科学技术园区的蓝图,在厦门科学城交出的时代答卷。它不仅是一个实验室,更可以精准对接企业“卡脖子”难题,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如今,洪文晶的团队,正全力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将填补我国储能专用大装置的空白。

嘉庚创新实验室副主任 洪文晶:我们会有一个超过5000平方米的实验室,数百台机器人在里面密切协作,真正地做出原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30多年来,厦门始终遵循《发展战略》指引,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先后研发生产出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国产首支九价宫颈癌疫苗、国内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巴士等。近年来,厦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厦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厦门三年上升31 位,跃升至第 72 位。

原厦门市科委法规体改处副处长、时任《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 潘杨柳:这份《发展战略》,用近四十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个真理:战略的远见,加上一代代人的蓝图接力,能让一座城市,在奔腾的时间长河中,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