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蕊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亮的底色。

一份30多年前的发展蓝图,对于市民群众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万众一心的接续奋斗,是生活品质的不断“上新”:筼筜湖从“臭水湖”变成“会客厅”,进出岛通道从“仅此一条”增至“五桥两隧”,居民从筒子楼“蜗居”迁入现代小区“安居”……这是千万个“小家”与城市“大家”同频共振的时代图景。

悠悠天下事,万事民为先。《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旗帜鲜明诠释“为谁发展”的重大命题,将“改善人民生活”与“提升城市能级”统筹谋划,明确提出“国民实际收入要有较大的提高,使全市人民在投身特区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确定的六大战略目标中,直接关系民生的指标占到一半,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造福人民群众作为战略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彰显了真挚的为民情怀。

办好民生事,先听百姓言。《发展战略》是政府与市民携手书写的“城市叙事”。

编制过程中,不仅通过“市民建言征集”广纳民意,更在《厦门日报》开设主题征文,以开门问策的创新形式和问计于民的务实作风,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理念落细落实。《发展战略》围绕教育、人才、生态等民生内容开展专题研究、给出对策建议,既立足当下解百姓燃眉之急,又着眼长远铺就发展之路,成为政府与市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行动指南。

战略好不好、路子对不对,关键看群众是否受益。30多年来,厦门沿着《发展战略》擘画的蓝图奋力前行: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3.62岁,超全国平均水平;近些年超70%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广大市民日子更有“彩头”、生活更有“奔头”、精神更有“劲头”,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先进性、引领性、示范性。

《发展战略》以“为了人民”的鲜明指向和“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深刻启示厦门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才能让城市始终充满活力、激发动力、富有魅力。站上新的历史节点,我们要牢牢把握和传承弘扬《发展战略》中体现出的崇高为民情怀,围绕“十五五”时期人口发展的趋势变化,进一步强化在民生社会事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目标测算和政策设计,加快补齐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短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加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