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就创造性提出实行“一个模式,两次转型”的战略;采用渐进式方针、分“三步走”,把厦门建设为“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这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推动对外开放的决心,也为我国此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了思想智慧。今天的《时代答卷》系列报道第二集,我们来看厦门这座曾经封闭落后的海岛小城,是如何沿着《发展战略》擘画的蓝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度,让“大厦之门”越开越大。

东南之滨、笛声激荡!港口,是城市拥抱世界的臂弯。厦门以港立市、因港而兴,每天,都有钢铁桥吊腾空起舞,集装箱车往来如梭,勾勒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轮廓。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副处长、《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委 董群联:我二十多年没有来(东渡港区)了,今天来到这个海天码头,望不尽的桥吊!我看了非常高兴。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特区只有两台桥吊,特区要发展,港口建设是重中之重,这该怎么办?

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 任国岩:你看,厦门港现在的大型桥吊就有上百台,我们去年集装箱的吞吐量达到了1220多万标箱,位居全国第7位、全球第14位。到目前为止,厦门的集装箱航线有185条,这些成绩都是在《发展战略》的擘画下有序推进的。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副处长、《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委 董群联:1986年,习近平同志主持《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编制工作。我们在《发展战略》中制定实施“一个模式,两次转型”的战略定位,通过两个5年计划,到1995年实现经济外向型转型,再经过5年计划,到200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建立起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多功能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

发展自由港,港口是基础,也是关键。董群联回忆,当年,习近平同志非常关心港口发展,一次在东渡码头调研时,还向工作人员询问桥吊能吊多少货、工作效率怎么样。当时厦门港仅有两台桥吊,一台一年仅能完成3.5万标箱,而国外的先进桥吊一台每年能完成10多万标箱。多次现场调研后,习近平同志发现了问题所在——运输能力不够,设施不完善,而政府没有更多的钱给企业完善设施。为此,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核心目的是,除交税外,尽可能把红利留给企业发展生产。这项改革也被称为“放水养鱼”。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副处长、《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委 董群联:针对当时厦门港“小港养不大”的问题,习近平同志要求港务局把收益全部返回给港口,(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升级)。

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 任国岩:“放水养鱼”这样一个发展策略,使得企业越搞越活,厦门港先后完成了东渡码头一期、二期的改造,同时又启动了海沧港区的建设。到了2000年的时候,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就突破了百万标箱,位居全国第6位。

一边把港口的底子打牢,另一边,关于“自由港”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厦门要建设“自由港型经济特区”,具体措施该如何制定?国内没有先例可循,那就带着疑问出发,到境外找答案。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副处长、《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委 董群联:习近平同志带领我们到新加坡去考察,我们在新加坡参观了临港工业、临港仓储,还有航空港。同时我们还跟新加坡政府有关部门座谈,了解社会管理以及他们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经验。

学习了新加坡等地的自由港经验,厦门没有选择“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厦门自由港发展模式,争取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自由港的路子。

记者 姚婕:您能想象吗?30多年前,我身后的这块土地,还是一片滩涂。为了大胆“走”出“三步走”战略构想的“第一步”,1992年9月7日,厦门象屿保税区正式破土动工,一场填海造地的攻坚战在此打响,建设者们生生在滩涂上填出了0.63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厦门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副处长、《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委 董群联:我们先在东渡港区设立了保税工厂、保税仓库、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和免税商场,试办了外汇调剂(中心)。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象屿保税区设立。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何东宁:得益于《发展战略》的高瞻远瞩,通过对外经贸、保税区和港口的建设发展,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改革开放经验。2015年4月21日,厦门自贸片区挂牌成立,标志着厦门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更重要的是,我们被赋予“为国家试制度 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和改革自主权。

从2015年到2025年,十年蝶变,厦门自贸片区在43.78平方公里的开放天地中,累计推出632项创新举措,交出了一份“制度创新引领开放升级”的亮眼答卷。这其中,153项举措为全国首创,31项经验在全国推广,还有5个获评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何东宁:“最佳实践案例”其中就有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以前没有“单一窗口”的时候,航运中心的负一楼一整层都是报关行,每个报关行桌上都是厚厚的单据,都靠人工去柜台报关,每次通关要好几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整合了口岸联检部门、码头、货站等口岸数据,“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现在不仅通关时间缩短到1天以内。

从改革试验田到开放新高地,厦门自贸片区不断成长与发展,厦门始终牢牢把握《发展战略》精髓要义、一任接着一任干。

从1985年到2024年,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同期增速5.1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形成涵盖经济特区、保税区、保税港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金砖创新基地等开放载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经济开放格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厦投资,昔日封闭落后的海岛小城,早已成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副处长、《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委 董群联:《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不仅是量的扩充,更是质的升华,仍然是开创厦门特区建设新局面、取得新成就的重要保证!

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 任国岩: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重点围绕提升国际枢纽港的辐射能力、服务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何东宁:下一步,厦门自贸片区将以钉钉子的精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