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答卷(一):破局
厦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上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历时一年半,牵头组织制定了我国地方政府首部纵跨 15 年的发展战略——《1985 年—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厦门经济特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带来诸多启示。三十多年来,厦门接续奋斗,将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交出一份亮丽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厦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时代答卷》。第一集,我们先从金融“活水”说起,看厦门如何以改革破局,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在各个领域为全国探索新路、为厦门赢得先机。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吕拱南:习近平同志经常跟我说,改革,经济特区要走在全国的前面,我们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基础差,再一个就是没钱,所以要改革现行金融体制。
桥在海上,厦门大桥宛如长虹卧波,将厦门本岛和集美紧紧相连。
记者 徐佳妮:厦门大桥是国内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桥,在建设之初,它曾经被称为“厦门高集海峡大桥”。这是厦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1986年发行的高集海峡大桥债券。当年,包括厦门国际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成功实现了债券的代理发售。其中,厦门国际银行更是首创美元抵押拆借人民币、联动跨行协作等举措,为大桥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1985年,刚刚开业的厦门国际银行就设在这栋并不起眼的四层小楼里。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它承担着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引入境外资金和先进金融经验的任务。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吕拱南:(上世纪八十年代)厦门的金融体制很单一,要把更多的金融机构吸引到厦门来。习近平同志对这个项目亲自抓,由印尼华侨联合了香港的几家金融机构组建了泛印集团有限公司,厦方入股,成立了厦门国际银行。开业典礼,习近平同志亲自去。
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党委书记 任婕茹:厦门国际银行从成立之初就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色,第一个是国际化,第二个是服务华侨。我们大胆改革破局,是国内第一家引入国际金融组织及发达国家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发行美元浮息存款证,为引进境外资金支持厦门特区建设开辟渠道。
《发展战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外向型、经营型的金融机构。可以说,厦门国际银行的诞生,是厦门早期金融改革的突破和实践,不仅突破了外资准入的制度壁垒,更开创了利用侨资推动金融开放的先河。而创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政策,在当时也解决了不少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困难。
记者 徐佳妮:这是厦航成立初期,员工手绘的一块企业招牌。厦航是新中国第一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航空公司。凭借着灵活的体制机制,厦航从白手起家、艰难起飞到跻身“世界级航空公司”,在行业内创下多个第一。
厦航的创办是从零开始的,全部的“家底”只有借来的5千块钱。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参与了厦航的初创。没有飞行员,就从空军引进;没有飞机,就创新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大胆利用外资“借翅起飞”。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吕拱南:(1986年美国)波音公司愿意以租赁的方式给厦门航空公司两架737飞机。这也是当时《发展战略》当中提出的,要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到现在为止,厦门航空公司不光是客运,货运也发展起来了。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东:今天的厦航有220多架飞机,可以通达全球将近1100个目的地城市。这一些都得益于按《发展战略》方向走到现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提升。
元翔厦门空港总经理助理 蔡建仙:这个区域相当于是厦门机场的运行指挥大脑 。右手边可以看到的是厦门机场机坪的全貌,有一条3400米的跑道和96个停机位。
记者 徐佳妮:经济特区要腾飞,不仅要有飞机,还要有足够大的机场。看到眼前这样一个国际范的航空港,你很难想象,当年高崎机场是靠借“外债”建起来的。这在今天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个重大突破。
原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副总经理 王泽源:这是3号候机楼,上面有“厦门”两个字,现在还在用。
T3航站楼是机场二期改扩建的核心工程,回忆起当年的建设历程,王泽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想方设法筹钱”。
原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副总经理 王泽源:机场1983年通航后,航空市场之好超出预料,所以要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我们是自筹资金进行大规模建设机场,不是靠政府投资,全部是我们(机场)自筹,这个不容易。
机场扩建刻不容缓,建设者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延用机场一期的做法,继续向科威特贷款。1987年,厦门市政府成立了厦门机场扩建工程科威特贷款领导小组,习近平同志亲自“挂帅”担任组长。
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吕拱南:机场二期的贷款问题,我跟习近平同志一起去北京,亲自参加了谈判。科威特在会上答应,给了二期1800万美元。机场二期我觉得对改革开放,对厦门特区的知名度,对城市的定位,具有重大的意义。
元翔厦门空港总经理助理 蔡建仙:2024年,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接近2800万人次。自1996年上市以来,高崎机场始终保持持续盈利。它以制度创新破解资金与地理的困局,以多元经营助力厦门发展,为厦门锻造了机场、航司、产业、城市协同发展的独特模式。
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肌体,那么金融就是血脉。金融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战略》给出了答案——建立“多形式、多功能的外向型金融体系”。增加技改贷款总额,放宽贷款条件;继续搞活股票、债券市场,使企业能广泛地自筹资金……这些思路举措至今仍契合厦门发展实际,具有指导意义。如今的厦门已形成以银行业为主体,证券、保险、期货、基金、地方金融组织等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有了金融“活水”,特区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优质项目纷至沓来。
记者 徐佳妮:历史,总是在一些关键时刻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厦门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时光流转,变的是城市面貌,不变的是经济特区的“根”和“魂”。凭借着一次次打破常规、勇敢尝试,厦门率先在众多领域创造出一个个全国第一、全国首创。
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进行政企分开和国企利改税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批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厦门成为我国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统集成地之一。2023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实施方案+授权清单”全新改革办法,赋予厦门改革自主权。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厦门205项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部落地实施,形成62项全国首创成果,改革热度指数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厦门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李刚:深入领会把握《发展战略》思想精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党中央赋予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重大任务以来,全市干部群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更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奋勇争先,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