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立体交织,厦门奥体中心流线型的场馆似海浪涌动,展现出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独特气质。  (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本报记者 詹文 吴慧泉

1985年—2025年,四十载时光荏苒。

太平洋西岸,东海之滨,鹭岛厦门。这座曾经的海防小城,以“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姿态迅速崛起于世界东方,正挺立于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潮头,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指出:“厦门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

是什么,拥有穿越时空的伟力,持续几十年引领这座特区城市华丽蝶变、勇立潮头?

在历史隧道中回望,答案从时代深处浮现——一部纵跨15年、历久弥新的发展战略规划,跃然纸上。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时亲自擘画的宏图,蕴藏着“中国之治”的智慧和密码,以科学理念、战略思维、历史眼光、民主决策为厦门勾勒出“成长坐标”,成为指导城市中长期建设发展的战略蓝本。

洞察大势,谋划长远。《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前瞻性与系统性相融、务实性与一贯性并重的世界观、方法论,铸就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基座上。

三十多年来,厦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一条独特的特区高质量发展之路,把历史性成就与变革写在华夏大地,把“试验田”与“窗口”的先行经验输送到全国。

这部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不仅对厦门发展起到奠基性、全局性的深远影响,更探索了中国现代城市治理的路径方法,凝结其中的科学理念和宝贵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战略指导价值。

一张宏伟蓝图,一以贯之三十多年,持续引领特区立潮头。厦门的成功故事,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有力证明: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大道如砥,党中央领导下的“十五五”蓄势待发。

大势如潮,前路壮阔,新的传奇再度研墨起笔。

科学为要

“大写意”与“工笔画”的交融

40年前的厦门,有老市民直言不讳:“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自来水常停。”

经济差、基础落后、市容市貌旧,有人形容“厦门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却穿了一身破旧的衣裳”。

彼时的华夏大地,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改革开放的风,吹过山河万里,也拂过这片土地——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范围获批扩大到全岛。

经过5年建设的厦门经济特区,如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攸关城市走向的“时代之问”,摆在特区建设者面前。

那年夏天,习近平同志风尘仆仆从河北来厦履新,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他十分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高瞻远瞩提出要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并亲自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

彼时,国内及国际对于区域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都鲜有探索。厦门市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主任郑金沐回忆道:“当时,我们只做过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制定15年的发展战略还是头一回。”

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科学”二字,被贯穿于战略制定的全过程。

习近平同志直接牵头,带领十几家单位、100余位专家教授和实际工作者组成课题组,深入调研、不断论证,历时一年半,摸清市情家底,写出几十万字的调查材料,最终形成20余万字的战略报告。

时任厦门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副主任的辜建德,成为“厦门市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预测报告”专题组组长。他说:“我们采用前沿科学研究方法,收集大量历史数据,找出经济社会变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用定量计算的办法,对未来进行预测。这在当时是很大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同志亲自审定了《发展战略》所有章节和21个专题。这部科学谋划的战略规划,创新提出中长期战略研究的框架范式,为厦门定位的“成长坐标”致广大而尽精微,既有宏伟辽阔的“大写意”,又有具体细致的“工笔画”,旨在解决厦门经济特区城市定位、发展模式、战略重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发展战略》引领下,厦门各项事业加速向前、跨越式发展,一大批可复制的“厦门样本”彰显出“特区之特”。

数据显示,1985年到2024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从18.36亿元增至8589亿元,年均增长13.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3.9亿元增至1584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11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牛君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发展战略》开创了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纵跨15年发展战略的先河,凝聚着‘中国之治’伟大实践在地方的初步探索与生动实践。”

胸怀大局

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翻开书页已泛黄的《发展战略》,那些前瞻部署、系统布局,至今仍具有重要战略指导价值,让厦门长久受益。

一张宏伟蓝图,为何有着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引领力和实践推动力?

历史、现实与未来交织,揭示出结论:蕴藏其中的思想光芒和科学方法论,让城市在长期发展中能始终在错综复杂的变局中坚定方向、厘清目标、找准优势,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郑金沐说:“制定发展战略是近平同志对厦门的一个全局性贡献。”

这份全局性贡献,展现的是“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的高超战略思维,沉淀其中的财富历经时间冲刷更彰显宝贵价值。

(下转A03版)

  蓝图绘就,击鼓催征,“大厦之门”越开越宽阔。图为五缘湾风光。(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上接A01版)

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发展战略》从大处着眼,把厦门未来发展放在国家改革开放全局和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审视、思考和谋划。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重心会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我们是国家大局中的一颗棋”“我们是搞经济特区,不是搞政治特区,我们是搞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一定要体现这个”……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的讲话运筹帷幄,有对时与势的深刻洞察,有对方向的坚定把握,至今发人深省。

如何当好国家大局中的一颗棋子?

《发展战略》从方方面面写明答案——在全国首次提出“离岸金融”“生态位”概念,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会”原则,最早提出建立特区金融体系……

以开创性实践、在地化创新为国家探路先行。这背后,内蕴一域与全局的辩证法、当下与未来的历史观,浓缩为“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的务实行动。

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激活许多身处困境的国企;率先推行“多规合一”,率先实行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率先形成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厦门牢记使命,主动承担国家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任务,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率先的经验做法,成为敢为人先的“改革之城”。

如何在全国大局中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既有方法论,更有“操作指南”。

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发展战略》精准定位,提出“厦门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桥梁”“要把中央对台的战略决策贯穿在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

三十多年来,厦门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上大胆先行先试,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这两年形成29项涉台领域的大陆首创改革成果,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战略》是立足大局发挥地方优势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生动教材,是以科学思维系统观念编制发展规划的鲜活案例,对于今天地方编制‘十五五’规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牛君说。

城市画像

独特气质禀赋背后的密钥

大潮奔涌。厦门,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大厦之门”。

厦门之大,不在于城市面积、人口数量,在其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在其生机活力、发展潜能。

但在几十年前,这座城市常被称为“小厦门”——经济总量小、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面积最小。“小厦门”,曾是那么不起眼。

是《发展战略》,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为厦门明确了“众星拱月”的城市空间格局,描绘出跨岛发展的初步框架。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厦门调研,熟悉厦门、心系厦门的他,又发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动员令。

跳出岛屿,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时空中纵横驰骋,在百舸争流中融通天下。

11条跨海通道(五桥三地铁两隧道一海堤)让天堑变通途,立体式路网从四面八方将这座岛城与外连接,“海丝”“陆丝”在这里完美交汇,东方货流搭乘中欧班列,出新疆、叩中亚、越大漠连山,直抵欧洲,厦门成为“一带一路”无缝对接的陆海枢纽。

特区建设者彻底打开思路与格局,“小厦门”变成“大厦门”,城市的未来影像日益壮阔。

但城市发展,并非仅是个“大”字。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厦门这座特区城市,该是何种模样?

《发展战略》前瞻性地为城市画像——“加入国际大循环”“成为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的有机结合部”“经济繁荣,科技先进,环境优美,城市功能较为齐全,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海港城市”……

这一城市画像,最终指向特色鲜明的“容貌”——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这是厦门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气质禀赋,是城市在长期发展中避免“千城一面”窠臼的密钥。

如同深植城市肌理的基因,“两高两化”的画像贯穿于厦门的发展脉络,在特区建设者几十年的接力奋斗中,从纸面跃然成为现实。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厦门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72位,过去一年平均每天诞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4家。

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清新的蓝,怡人的绿”成为城市金色名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经济蓬勃发展的现代化之城——全球最大钨丝生产基地、全球最大高端触摸屏产品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厦门造”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对外交流密切的国际化之城——2024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第14位,“丝路海运”航线占全国一半以上,中国4大供应链企业占据3席。

厦门在城镇化巨变中坚守住个性气质,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名城。

厦门的成功实践,让一个结论无比清晰——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法宝和独特优势。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个阶段性部署正有序赓续。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汲取《发展战略》凝聚的智慧,厦门勇立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潮头,再绘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