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邓颖超在广州看望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与成员合影。(资料图)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证章。  (市博物馆 供图)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成员在香港期间留影。(资料图)

本报记者 邬秀君

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厦门市博物馆的一件馆藏文物最近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枚略带锈蚀的证章,来自抗日战争初期闻名海内外的“厦儿团”,是珍贵的国家三级文物。

在抗战时期的厦门,这个由一群少年儿童组成的抗日团体,到街头宣传、上前线慰问、进剧院演出、为抗日募捐;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他们更是下广东、走越南,为抗日救亡募集到5大卡车的慰劳品,一路播撒救亡火种。

这个团体的全名是“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他们的爱国行动和可贵精神,如今已经沉淀为一份宝贵财富,值得发扬光大。

抗战烽烟起 厦儿团成立

厦门文史研究者李世伟说,抗战爆发后,处于东南沿海前哨的厦门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各类抗日救亡组织相继成立,厦儿团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资料记载,1937年9月3日成立的厦儿团,由原厦门鸽翼剧社和绿苗文艺社的部分小演员组成,共30多人,成员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7岁,其余多为十二三岁,共产党员洪凌、陈轻絮为剧团导演,团部设在厦门定安路保生堂。

厦儿团一成立,就加入厦门抗日救亡运动行列。李世伟提到,厦儿团成员不仅在鼓浪屿鹭江戏院、厦门南星戏院演出《在炮火中》《古庙钟声》等抗日救亡剧,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小英雄》等街头剧,还在大街小巷教唱救亡歌曲,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引发巨大反响。

厦儿团成员不仅宣传抗日救亡,还以实际行动勇敢地战斗在抗日救亡第一线。相关史料记载,1938年5月10日,日寇向厦门市郊禾山发起进攻,厦儿团成员积极向市区的民众募捐慰劳品,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将慰劳品送到禾山前线。

在抗日烽火的洗礼和考验下,厦儿团茁壮成长,逐步锻炼成为一支出色的儿童抗日宣传队。

“厦门沦陷前夕,中共厦门工委决定厦儿团撤出厦门,开赴漳州等地,继续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以唤起民众共同抗日。”李世伟说,这是后来厦儿团传奇经历的起点。

厦门好儿郎 义演募捐救国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曾撰文《“厦儿团”二三事》。文章中提到,1938年5月下旬,厦儿团接到赴境外宣传抗战、募捐救国的任务,踏上新征途。文章还提到,“他们高唱着团歌,从漳州徒步出发,经诏安越过多山的闽粤边界。每到一个地方,安顿好膳宿,立即开展宣传演出活动”。最终历时3个多月,辗转千里,厦儿团到达广州。

在广州期间,厦儿团受到了邓颖超的亲切关怀。邓颖超专程看望厦儿团成员,并赞扬他们:“你们小小年纪就那么热心爱国,真是我们的国宝。”邓颖超还与厦儿团成员合影留念。厦儿团成员梁开明曾在回忆文章《抗日烽火中的香港之行》中,提到上述细节。

1938年10月,厦儿团离开广州抵达香港。“在香港期间,厦儿团成员和香港进步文化艺术界人士一起开展救亡宣传活动,短短两个月,募捐到不少款项,汇回慰劳前线抗日战士。”李世伟说。在港期间,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厦儿团成员在香港太平戏院演出话剧《小英雄》《谁是我们的爸爸》,有的票价高达数百港元,香港当地的文化人与名流竞相购买,场场满座。

1938年12月,厦儿团冲破香港英国当局的阻挠,带着筹款和推动海外华侨抗日运动的任务,搭乘“大中华”号客轮离开香港去往越南。在这之后的8个月,厦儿团先后到柬埔寨和越南等地——其间,厦儿团举行40场以上的义演。义演期间,当地侨胞纷纷慷慨解囊,一位女华侨甚至把自己准备结婚用的嫁妆、首饰全部捐出,支援祖国抗战。1939年8月中旬厦儿团奉命返回祖国时,带回各界侨胞踊跃捐献的慰劳品和药物,有五大卡车。

陈嘉庚向厦儿团 赞助经费

厦儿团返回祖国后,辗转来到桂林。梁开明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厦儿团抵达桂林第二天,便将华侨捐献的物品交给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分别转送给各地的抗日将士。

之后,厦儿团就以桂林为中心,先后到机场医院、学校开展慰问演出活动;组织“伤兵之友队”,帮助伤兵写信、缝洗衣服,教他们唱抗日歌曲,读书识字等。

后来,日寇从广西钦州登陆直逼柳州,厦儿团又组成西路工作队,深入前沿阵地,和战士们用日语向日寇喊话,以瓦解敌人士气。昆仑关战役后,厦儿团又与其他抗日宣传组织一起到收复区,动员群众回城重建家园。在此期间,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率南侨慰劳团视察广西时,观看了厦儿团的演出,赞扬厦儿团的抗日爱国精神,还赞助厦儿团经费一万二千元。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厦儿团被迫停止了活动。”李世伟说。厦儿团从成立到解散,尽管时间不长,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宣传、募捐、慰劳等活动,受到各界同胞和爱国侨胞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

点击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

1937年9月3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成立,由中共厦门工委直接领导,以鸽翼剧社的部分小演员和中华小学的绿苗文艺社为基础,吸收了部分爱国儿童,全团30多人,最小的7岁,最大的17岁,团部设在厦门市定安路保生堂,是为数不多的抗日救亡儿童团体之一。

1938年至1940年,厦儿团辗转广东、广西等地,还奔赴香港、越南、柬埔寨,宣传抗日,引起巨大反响。1941年厦儿团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