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战略规划 全面深化改革
●李德国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维、长远眼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要有战略思维。他在厦门工作期间亲自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是指导厦门市中长期建设发展的战略蓝本,是对厦门的一个全局性贡献,也对我国的经济特区建设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
提出敢为人先的创新设计
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厦门着力思考谋划、制定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创千秋伟业的思维和胸怀。《发展战略》中所提出的战略思想、目标、重点、模式和对策,无论是从当时情景还是今天的眼光看,都体现了前瞻性思考的系统观念。
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自由港”的实施构想。我国对自由港的认识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已经有学者敏锐注意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正处于从单一的商业型或工业型转向综合型的过渡时期。1985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中指出,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逐步实现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发展战略》对厦门实施自由港的步骤、战略意义进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一个模式,两次转型”的战略,即近中期实现自由港某些政策,逐步完成经济的外向型转变,然后再向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多功能的经济模式发展。这种紧跟时代潮流的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推动对外开放的决心,也为我国此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智慧。
开创性地提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体制改革思路。《发展战略》对厦门所面临的首要制约因素,界定为“传统体制约束力大”。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规律的高度,领导了组织机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利税分流改革和物价改革,实行大部委制,减少了行政层级。这一以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厦门的大胆探索,为我国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开创性地提出社会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发展战略》对“厦门市2000年旅游事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专题研究,其中“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利用”即是其中的附件,提出编制旅游事业全面发展规划和鼓浪屿总体规划,建议“把鼓浪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严格控制与鼓浪屿性质和发展方向不相符合的发展和增长”。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再次指出要把鼓浪屿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开创性地将环境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农业、农村领域。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乡镇企业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985年,习近平同志针对厦门市个别地方挖沙取土、开山取石,让山峰变成了“癞痢头”以及沙滩滩底裸露等情况迅速作出了部署,开展了一场城市层面的自然资源环境保卫战。《发展战略》用单独篇章阐述“厦门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在制定特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一定要把环境战略规划放在应有的地位”,并将之作为“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科研力量积极治理筼筜湖”;提出“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提出“把厦门建成一个花城、鸟城”。
擘画系统全面的战略安排
习近平同志为厦门擘画的蓝本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坚持历史、现实、未来相统一的“立体时间观”,深刻体现了从系统观念出发进行战略布局的思想智慧。这深启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强化战略思维,注重前瞻,布局长远。
把握大势、抓住机遇,释放发展新动能。《发展战略》编制的时期,是国内外环境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的时期。制定系统性、前瞻性、长周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质是审时度势,“把厦门置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环境中”来进行“大气魄、大手笔”的谋划,是“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和实际工作者”凝结智慧、形成共识的过程,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集聚新的发展势能开启了“机会之窗”。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程中,要把握全球化、科技革命等趋势,将改革开放融入全球格局,通过融入国际规则、促进区域合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扎根现实、看清形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战略》从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现状出发,建立了“三步走”“双梯度”的自由港发展模式,提出到2000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内,逐步向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多功能特区过渡。其中,“三步走”“双梯度”的核心是立足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把现状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指导方针是“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程中,既要加快改革开放进度,以应对紧迫问题,又要兼顾发展和安全。要把握战略全局,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确保每个阶段有清晰的任务。
大胆探索、稳健发力,提供制度性保障。《发展战略》中所提出的许多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探索实践。例如,提出“逐步实施自由港政策、建设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的基本战略思想,确定“厦门经济特区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全国率先探讨“建立特区金融体系”和“离岸金融”。与此同时,厦门稳健推进体制改革,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国企“税利分流”改革,以大胆探索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经济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制度安排作为后盾来支持,如此方能形成经济发展的正向激励结构。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程中,要突破路径依赖,为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放宽政策限制,以制度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跳出局部、通盘考虑,促进区域性发展。习近平同志对厦门的发展思考,始终是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来通盘考虑的。《发展战略》对厦门的战略定位是:闽南的经济中心、东南沿海的门户、实现祖国统一的桥梁、我国同亚太区域联系的基地。同时,在宏观定位的基础上,又非常重视区域整体发展,使用长期的发展战略举措来解决特定区域的资源不足问题,形成区域整体发展效能。到省里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为厦门提出了“四个结合”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强调厦门要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程中,要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跳出单一区域视角,从更大的区域来统筹资源和产业分布,形成区域内部和跨区域的协作网络。
总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是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长期事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这部为厦门经济特区绘制的长远发展规划,是厦门30多年来始终遵循的宏观战略指引。从《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2020——2035)》到《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厦门始终深入领会把握《发展战略》思想精髓,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改革创新、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找重点、找路径、找对策。当前,厦门正锚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厦门要传承弘扬好《发展战略》的宝贵思想财富和实践成果,不断运用战略思维开创新局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前头作表率。(作者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