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离不开引领产业变革的领军人才,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厦门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逐步形成与“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契合的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结构。着眼未来,在厦门探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中,产教融合、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国际合作或将成为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四个核心方面。

深化产教融合 提升职业教育协同性

一是围绕厦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探索与产业需求及教学要求相协调的产教融合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等。二是建设服务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体化机构,探索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进一步出台保障教育投入、规范校企合作的政策,促进形成“政、校、行、企”多方协同良性循环机制。

优化专业教学 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趋势下,生产经营领域对于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及专业教学模式迎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一是加强调查研究,鼓励相关院校部门充分考察前沿技术发展需求和新兴产业人才要求,并结合厦门发展实际,厘清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技能素养清单”。二是探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发展,探索构建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与前沿技术相适应的专业群组体系,实现专业之间的互补和协同。三是深化课程改革,面向适应前沿技术的技能清单,基于特定工作流程开发一系列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培养一支能够助力产业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强化师资力量 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是以“数字素养”提升为切入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借助产业实践锻炼、专业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等多种途径,学习掌握相关技术的演化趋势与应用场景,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二是探索促进专业教师相关业务能力积累的协作机制,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搭建平台。各教学单位内部积极探索“传帮带”机制,形成分工合理、协作高效的教师人才梯队;相关部门应健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制度,完善在厦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职普融通协作模式,组建包含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知名专家学者等在内的教师生涯协作网络。三是完善职业教师队伍评价机制,推进人才评价标准的立体化与多元化。相关教学单位应立足不同专业及学科发展实际,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管理体系,树立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导向。

拓展国际合作 打造职教交流品牌

厦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应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一是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材、教学设备和师资,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二是加快构建全球职业教育伙伴,积极扩大职教“国际朋友圈”,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有益的交流访学、合作研学以及联合培养项目品牌,并积极承办包括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在内的国际交流活动,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进一步主动对接国际产能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更好顺应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国际布局需要,依托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做好政策部署,分区域、分国别编制职业院校海外合作办学清单,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跟紧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经济发展,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从而提升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水平。

(作者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时代新业态劳动者技能形成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CSH026】阶段性成果,编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