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为厦门进一步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海洋文化,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挥地域优势

提升海洋文化认知

党的十八大首次系统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均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海洋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传承与发展海洋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进行“人化”活动的成果,是一个同时包含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的庞大体系,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传承和发展海洋文化,厦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厦门拥有390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岸线总长226公里,海洋地理特征明显。厦门还拥有胡里山炮台、南普陀等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同安“银同妈祖” 信俗、“送王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厦门是华侨之乡、闽南文化重镇,海商、海防、滨海等海洋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

传承和发展海洋文化,要提升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知。文化精髓传承是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的前提,没有清醒的认知,就无法做到认真的保护。其中提升国民教育体系乃至全社会对海洋文化认知至关重要。近年来,厦门在传承与发展海洋文化方面,也在不断推陈出新。2025年1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海洋通识教育读本《海洋文化十八讲》。该读本由二十多位厦门大学的专家学者编写,融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从海洋科学、人类学与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个维度,介绍海洋文化。今年9月,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等省内六所高校将率先试点开设海洋文化通识课程。大学海洋通识教育将为大学生打开一扇全面了解海洋文化的窗口。

坚持多措并举

推动海洋文化传承

“十五五”期间,厦门应坚持学术性与群众性相结合,通过多元举措推动厦门海洋文化进一步普及,着力形成海洋文化研究体系完善、海洋文化传播独具特色、海洋文化对外交流丰富多元的局面。

一是构建政企校社多方协作机制,为海洋文化传承提供保障。通过“引智”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加强研究与协作,编写出版面向各类学生及群众的海洋文化普及书籍,夯实全社会认知提升的基础。

二是借力大思政教育协同联动,推动海洋文化成果转化。将高校海洋文化通识课程成果,通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空间等多种载体,分层分类向中小学教育传导。借助“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志愿服务支教、社区服务及校园媒体传播等方式,推动全市教育人口及群众渐进式浸润海洋文化,共享学术研究成果。

三是整合资源强化宣传,打造厦门海洋文化名片。结合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做好海洋文化资源的宣传、宣讲与创造性转化,在政府官方网站、社会公共空间推动展示,彰显厦门海洋文化特色,推动教育、经济与海洋文化协同发展。

四是以重大文艺项目带动海洋文化IP生成与产业发展。创新性转化海洋文化学术成果,开发特色文创,以电影等重大专题项目打造系列厦门海洋文化IP,带动群众性消费。借助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契机,吸引影视企业来厦拍摄海洋题材作品、讲述海洋文化故事,营造更广泛更多元的海洋文化氛围。

(作者系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福建省海洋文化资源整理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性传承研究”【FJJKBK21-206】阶段成果,编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