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回响 和平之声 | 听!少年饱含深情致敬抗战精神
由晨报主办的“鹭岛回响 和平之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民公益诵读活动,在鹭岛掀起了一股用声音致敬历史的热潮。活动自启动以来,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响应,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诵读作品纷至沓来,其中少年们的声音尤为动人——他们以稚嫩而坚定的表达,让经典诗篇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本次活动已入选2025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传递艾青诗中的赤子之心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三年(1)班的学生林希玥选送了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创作于1938年抗战艰苦岁月的诗篇,以“鸟”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饱经苦难的祖国土地刻骨铭心的爱,其凝练的意象与澎湃的情感,穿越80多年时光,依然震撼着每位读者的心灵。
林希玥在老师与家长的指导下,深入理解了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感内核。他在诵读时格外注重情感的真挚传递,试图通过声音的起伏,让听众感受到诗人对祖国那份至死不渝的热爱。“每一次练习,我都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战火中为祖国吟诵的身影。”林希玥说。
“这是八十年前抗争者的泪水,穿越血雨腥风的硝烟,铸就一座民族的丰碑,高诵着正义战胜邪恶的宣言!”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三年级(6)班的黄泽宣带来了抗战主题演讲《心同此愿》的片段。他说,这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厚重图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先烈的缅怀与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之志。希望通过诵读,展现出新一代少年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感受戴望舒笔下家国情怀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展城校区)的学生吕俊泽,以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着戴望舒的经典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稚嫩的声音中,流淌着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共情。
这首创作于1942年7月3日的诗歌,是戴望舒狱中经历的血泪凝结。当年4月,诗人因在香港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7月获保释时,诗人抚摸着自己遍体鳞伤的身体,联想到战火中破碎的祖国河山,怀着对外族侵略的满腔义愤、对祖国人民的深切同情,挥笔写下这首血泪之作。
吕俊泽在朗诵中尤其注重情感的层次表达。他从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诗人在狱中受尽折磨却依然心系家国,这种精神让他深受触动。“当读到‘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时,我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那深沉而炽热的爱。”吕俊泽说,为了更好地传递诗歌情感,他反复揣摩诗句中的情绪起伏,试图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展现诗人从悲叹家国苦难到寄托爱与希望的情感历程。
“鹭岛回响 和平之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民公益诵读活动仍在火热征集中。如果您也想加入本次活动,不妨选取一首触动心灵的相关主题作品,用您的声音传递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在诵读中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征集令】
“红色厦门故事”
诵读文本征集
面向全社会征集“红色厦门故事”诵读文本,作品需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融入厦门抗战相关元素,体裁为散文或诗歌,其中散文800字以内、诗歌20行以内,作品须为原创。经初筛后,征集到的优秀作品将在海西晨报全媒体平台展播公示,并接受评委评审。
诵读爱好者征集
市民可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录制不超过3分钟的音频或视频。主办方将组织资深评审匿名打分,择优录取优秀者参与诵读活动。
投稿渠道
市民可将姓名、单位、职务、朗读文本、联系电话,以及录制的音频、视频发送至邮箱hxcbldz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