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些枪林弹雨的日子里,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报今起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聚焦本地英烈、华侨华人、抗战亲历者及见证者的故事,并重走抗战遗址、重温抗战记忆,通过讲好抗战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李林(前右二)与参加晋西北军政民大会的代表在一起。(图片源自网络)

李林在集美女中读书毕业照。(图片源自网络)

集美中学缅怀李林烈士。(厦门日报资料图)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在集美中学,几乎没有学子不知道李林是谁——近100年前,这位师姐曾在此求学,当时不满16岁;今年是她壮烈牺牲85周年,她的铜像坐落在校园最醒目的位置。

李林园里的这座铜像,还原了李林生命的最后一刻:身跨战马、手拿双枪、回头射击,身负重伤但身姿挺拔、目光如炬。牺牲时,她是一位求索报国之道的中共党员、一位文武双全的骑兵女将,一位怀有身孕的年轻母亲。

最近,集美中学举办李林烈士牺牲85周年纪念活动。站在85年后的今天,回望李林短暂壮烈的一生,可以看到一个更为立体的英雄形象:她幼年侨居海外,却最终为祖国壮烈捐躯;她爱好文学、诗歌,但成长为能骑马杀敌、双枪射击的战士;李林牺牲时不到25岁,却有“中国的贞德”“我们的女英雄”等至高赞誉;福建、山西相隔千里,至今仍为李林山海聚首,为她著书写史,传扬她的故事,继承她的遗志……

【一场虚惊】

在厦求学 她孕育救亡理想

在集美中学李林纪念馆里,一张珍贵的毕业证,见证着李林在厦度过的芳华岁月:1930年前后,不到16岁的李林进入集美学校读书。那时她名叫“李秀若”,留着齐耳短发,学习、生活在如今的尚忠楼群一带,直到1933年毕业。

这期间,李林已经开始参与“进步活动”:她参加了集美抗日救国会义勇队,还捐款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九一八”事变后,李林从集美幼稚师范学校转入集美女中,希望能够继续升学,朝着解放的目标继续努力。

而坚定追随中国共产党、走上抗战之路,还源于一场“虚惊”。《少年李林》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1932年4月,红一、红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在打垮国民党部队后,进漳州筹款扩军。听到消息的李林,以为是“土匪军”来了,急匆匆地从集美学校赶回漳州家中,生怕家人遭到“土匪军”劫掠。出乎预料的是,父母弟妹竟然毫发未损、安然无恙!家人告诉她,红军根本不是什么“土匪军”,而是纪律严明的部队,不仅不拿百姓财物,还分粮食给贫民;有青年乡亲听完红军的抗日宣传,当场就报名参加红军。

李林的外甥周文盛说,正是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李林的心,让她明白了自己的路应该走向何处。1936年底,21岁的李秀若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李林”。

从此以后,李林的家人不知道“李秀若”去了哪里,李林再也没回到福建家乡——直到半个世纪后,家人才从以李林为原型的电视剧《烽火侨女》中,惊恸地认出了这位他们苦苦找寻、却已逝去多年的亲人。

【一个起点】

走出学堂 她成为英雄女将

资料显示,李林从印度尼西亚归国后选择集美学校,是选择追随华侨旗帜陈嘉庚的步伐。作为亲历殖民统治的华侨,李林更加崇拜嘉庚先生下南洋、办教育、领导华侨抗日救国的伟大事迹。可以说,在厦门的3年时间,孕育了李林的爱国理想,是她抗日救亡之路的起点。

从厦门出发,她身体力行地实践“教育”与“救国”:从集美女中毕业后,李林先后前往杭州、上海求学,用自己的积蓄,创办了一所平民夜校;在晋绥边区,她时常借助工作机会,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教育,还把劳苦妇女引导、教育成为抗战干部。

然而危如累卵的国势,最终让李林离开了“象牙塔”和“大后方”,走向了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场。“木兰替父赴战场,红妆挥戈胜儿郎。卫国何须分男女,誓以我血荐炎黄。”正如李林亲手写下的这首诗,1936年之后,李林去往北平、山西。她在那里操练刀枪,驯服战马,二出雁门关,投身抗战前线。

根据资料记载,李林曾担任骑兵营教导员、晋绥边工委宣传部部长、边区行政公署行政委员会委员等职。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李林打据点、锄汉奸,一次次粉碎敌人的“扫荡”。牺牲前,她已是名声在外的英雄女将:敌人忌惮她在边区的影响力,悬赏5000大洋抓捕她;山西“牺盟会”的阎锡山单独接见她;她的事迹还屡次登上当地报纸。

【一颗子弹】

舍己殉国 她以有孕之身保全战斗力量

“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进攻。写到这里,我们的孩子又在乱动了,但我会保护好他的,请你放心……”1940年4月25日,牺牲前夜,有孕在身的李林给丈夫屈健写了一封信,却没来得及寄出。

为保全我方的有生力量,第二天,李林骑上了心爱的战马“菊花青”,率36人骑兵小队引开1万余日军。“我的战马快如飞……敌寇的血,染红了我的马蹄;敌寇的头,滚在我的脚底。”这是李林为“菊花青”吟唱的短诗。然而这次,“菊花青”不能再陪伴她了——李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包围。

殊死搏斗到最后,李林身负多处枪伤、浑身是血,身边也只剩一个警卫。战友都牺牲了,战马也倒下了,李林誓死不当俘虏,在将子弹射向自己咽喉之前,李林用尽最后的力气,又射杀了两名敌军——不到25岁的李林,就这样倒在了山西朔州的抗日战场上。

大多数资料认为,李林牺牲时有3个月身孕。但山西省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宝国提到,结合李林的上述亲笔信和当地入殓者的回忆,李林腹中胎儿已经成形。

李林的牺牲,让雁北军民悲痛万分;李林牺牲时的血衣,被辗转送到了延安;《新中华报》《中国妇女》《新华日报》《新西北报》等刊登了李林的英雄事迹。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大同时,赞誉李林是“中国的贞德”,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李林街、李林班、李林园、李林中学、李林纪念馆……85年后,在李林为之奋战过的土地上,人们用李林的名字命名许多地方,她的芳魂将永照日月山河,她的故事也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回响。

【人物名片】

李林(1915-1940),女,原名李秀若,福建漳州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林幼年侨居印度尼西亚,1930年前后入学原厦门集美学校,后毕业于原集美女子初级中学。“七七事变”后,李林投身抗战前线。1940年4月,李林在晋绥边区第九次反“围剿”战斗中,为掩护抗战队伍壮烈牺牲于山西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