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二十三):湖里区后埔社
今天(18日)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全媒体报道,我们一起走进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这里是许多来厦打工者的第一站。搭乘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东风,后埔社通过改造基础设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及商业配套,让居民在这里住得安心,生意做得舒心。
夜市改造 点燃“烟火气”
晚上七点左右,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的后埔506夜市开始热闹起来。48台巴士主题餐车整齐排放,烧烤、炸鸡等各式各样美食小吃带着香味出锅了。在这家臭豆腐摊位前,不少食客正在排队。
后埔506夜市商家 刘东东:开了二十几年了,有固定摊位肯定方便很多,道路更宽了,更干净了,生意都还不错。
夜市顾客 陈培娟:经常过来,就在这边上班。之前2019年的时候比较脏乱差,现在改造过后环境好很多了。
得益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后埔社改造夜市并引入第三方公司提供餐车、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同时创新实施“4+4+2”夜市股权分配模式,也就是由社区为夜市提供集体用地,占股40%,夜市运营方公司,占股40%,其余20%由村民按金额比例投资参股,这样的做法既加强了摊位的规范管理,也有效增加了集体收入。
点了码科技有限公司湖里项目经理 蔡俊峰:我们每一个商户入驻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们注册门前三包,跟店面一样,地板上有划好的线,大家管理好自己的餐车卫生、门前这一块区域。
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李志坚:通过夜市来引流,带动了我们整个后埔商业街的商业氛围。在改造之前,我们商业街的闭店率都将近有三分之一,改造以后 后埔商业街开店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了,店面租出去 村民也有收入了,整个城中村的烟火气也起来了。
经过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如今的后埔社,“蜘蛛网”式线路已经不见,全部实现了“上改下”,新建的电力综合站房为后埔社电压增容提供了保障,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起居和商业经营用电。这样的治理还延伸到步行街、菜市场,改造后,曾经拥挤的后埔步行街道路拓宽了一倍,由原本的三米变成了六米,大榕树市场干净整洁,居民买菜更舒心。
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居民 黄奖福:之前(街道)两边的商家占道经营,搭建了很多的临时建筑物,经过这一次的改造以后,整个街道干净了许多。
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居民 李朝渊:以前下雨的时候道路上会有积水,现在提升改造完了以后道路上基本很少积水的。作为这边的房东,我们也自己出资,把房屋的外立面进行了修缮,看起来更美观了。
共建共治共享 生活更宜居更智慧
如何保持治理成效,关键在于管理。后埔社统筹城管、消防、市场监管等各方力量,加强日常巡查管理,社区还安排网格员每天巡查走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区第二、第三网格网格长 沈雅婷:消防安全隐患的一些回潮问题比较严重,我们第一时间通过相应的责任人去整改,如果不配合整改,我们就会反馈给城管,连同相关的执法部门一起来整改
湖里区江头街道城管办一级科员 赵宪策:今年计划通过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去进行(提升),通过增加一些感知设备,用无人机对整个村子进行一个遥感测绘,将整个村子的900多栋楼房,输入到我们智慧湖里的平台,后续不管是房屋租赁,还有网格管理,智慧城管等各方面,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智慧化的管理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