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组建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厦门把科技创新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连续三年营收突破千亿元规模。科技创新,正持续引领我市产业发展动能转换,成为支撑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自2022年厦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启动以来,我市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
组建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源头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厦门瞄准科技创新制高点,鼓励行业“链主”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科技重大攻关。去年成立的厦门市心血管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是我市首个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联合体。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牵头联合3家高校科研院所、14家科技创新企业,推动形成联系 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创新产品研发等上下游各环节、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加速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眼前这台手术机器人,就是创新联合体的成果之一,它也是全球首款瓣膜介入手术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开展经导管二尖瓣微创手术。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办公室主任 许良友:它现在在手术过程中能达到实时的反馈,跟手术过程操作体验基本上是一样的,未来还可以通过机器人手术实现远程的治疗 ,通过临床驱动“医工结合”,创新助力产业发展,我们医院目前参与的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项目有120多项。
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不仅需要创新生态“沃土”,更少不了全链条的服务支撑。目前,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已构建起“纵向上 省市区三级贯通+横向上 科技、药监、卫健、医保协同”的行政资源整合机制,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向“破解一类问题”、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优化的系统性跃升。
市卫健委医改医管处处长 陈兰:2025年3月,由市卫健委牵头,成立厦门市“三医服务医药产业工作专班”,构建“研发-临床-产业化”全周期协同机制,推动医工融合发展。下一步,我们对于给老百姓带来质优价廉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耗材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帮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厦门产浮力材料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生物医药产业的腾飞,是厦门科技创新征程上的一个生动样本。多年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在新兴领域诸多技术多点突破。近日,位于厦门科学城的企业中科海锐,凭借自主研发的浮力材料产品拿下该领域国内首张CCS(中国船级社)认证,产品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这种材料看起来像一块普通泡沫塑料板,却能抵抗万米深海的压力。我国生产的第一台能够在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作业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70%的体积使用了这种新型材料。
中科海锐(厦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李辉选:浮力材料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研发,在探索更多的领域,应用在海上风电、深海养殖、深海采油等不同场景,开启了国产浮力材料规模应用的新局面,现在已经在产量规模化了,未来我们将以厦门基地为核心,助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
目前,厦门科学城已落地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各类企业和机构超过2000家,实现从“搭框架”向“强功能”转型。从厦门生物医药港到厦门科学城,众多“从0到1”“从1到100”的突破背后,是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成果转化新25条”“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等系列政策,不断健全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年初,我市再出台12条重磅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助力新兴产业技术多点突破
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已成为厦门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自2022年厦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启动以来,我市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4%;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9.47件,居全省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40%;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厦门三年上升31位,已跃升至全球第7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