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体现。6月5日至6日,在市委组织部、市委依法治市办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市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上,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110余名领导干部齐聚一堂,开启为期两天的法治“充电”。这是我市自2019年以来连续第六年联合举办该专题培训班。此次培训班作为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培训班同步举行。

“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决定着法治政府建设的质量与进程。培训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塑理念、强能力的过程。”开班式上,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年一度的专题培训班不仅是学习充电的机会,而且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厦门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当前,厦门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法治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防线、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保障,其重要性越发凸显。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培训班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涉外法治、法治社会建设四大核心主题,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授课,并首次创新性地将实务案例深度融入教学过程,为学员们提供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法治盛宴。

夯基固本 精准培训提效能

近年来,厦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改革推动法治、以法治保障改革,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以来,在全国100个较大城市法治政府建设第三方评估中,厦门保持在第10名左右;“探索建立法治化智能化精准化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新机制”等一批项目入选全国全省创新或示范案例。

本次培训课程紧贴改革所需和高质量发展所遇到的法治问题,邀请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讲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武汉大学特聘教授黄惠康讲授《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时代逻辑和根本遵循》,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曹鎏讲授《行政执法监督法治化的重点与难点》,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李红勃讲授《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原理与实现路径》。从法治营商环境的制度保障,到行政执法监督的流程重塑,从涉外法治建设的厦门经验,到法治社会建设的基层实践,全方位提升干部“依法思维”和“依法治理”能力。

与此同时,“实务案例教学”首次被系统纳入课程模块,成为亮点。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项目化、清单化工作机制,提升法治监管能力,助力外贸企业应对风险,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等内容。典型案例的引入,让培训课堂由单一“讲授式”向多维“互动式”转变,参训干部纷纷表示“既学到了理念,也获得了经验”。

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培训不只是讲政策、讲法规,还聚焦实务,帮助大家结合实际工作推进依法行政。”

以法兴治 改革赋能见实效

抓住“关键少数”,提升干部队伍的法治素养,有力地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走深走实。2024年,厦门紧扣打造“法治中国典范城市”目标任务,持续深化法治改革、优化法治环境,推动法治成为城市治理的核心支撑和发展保障。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市细化落实《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关地协同”改革,城市综合信用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实施为期三年的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行动,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在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方面,汇聚210个业务系统数据,公共数据开放超30亿条,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一。

去年以来,厦门行政执法工作也取得不俗成效,全市推行“无事不扰、轻微不罚、联合执法”制度,有效减轻企业负担。2024年全市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降至9.79%,同比下降4.44%;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99.81%,同比提升1.5%。

涉外法治也持续突破,2024年,我市制定服务自贸试验区11项措施,发布中英文版协议管辖示范条款。成立侨胞权益司法保护工作站、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海丝中心,加强涉侨纠纷调解。开展国别法律研究,搭建企业“出海”平台,新设巴西、俄罗斯、阿拉伯地区海外服务中心,服务网络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法治社会建设方面,我市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法治获得感。去年,《厦门市法治社会建设“十大行动”实施意见》出台,“地域+行业”双网格化多元解纷工作体系获评2024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全市区、镇(街)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一系列法治社会建设举措推进全市重点涉稳风险问题化解攻坚,全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5万件。

问题导向 以训促干谋新篇

培训不仅是“充电蓄能”,更是谋划未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次培训突出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在课堂的互动交流中,参训学员和授课专家围绕“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案例”“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时代逻辑”等进行交流探讨。

不少学员表示,这次培训紧扣厦门发展所需、治理所盼、法治所能,触动了思考、增强了责任,不仅是一堂系统的“法治课”,更是触及思想的“警醒课”和走向实战的“提升课”。

今年来,我市出台了《厦门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若干措施》,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践行无事不扰、无据不查、干扰最小化、包容审慎等原则,协助举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论坛等,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稳步发展。

“我们将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锚定法治化目标不动摇,让法治成为城市发展最深厚的底色、最坚实的支撑。”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完善全覆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在全面打造法治政府上开创新局面。

全市还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积极完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加大新时代“148”品牌培塑力度,持续推进“一行业一品牌”“一区域一品牌”建设,力争在深化法治社会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观点

彰显法治之力 优化营商环境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法治化是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路径。我们需要对标“世行标准”构建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只有确立规则之治,顺乎市场规律,将市场通行做法上升为法律法规,市场化才能行稳致远;只有将国际通行经贸规则,通过一定程序转变为国内法,产生普遍的约束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改革成果以制度的方式固化,才能充分彰显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之力。营商环境的优化,既要立足我国国情,又要充分借鉴域外先进经验,方能保证我国的制度改革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要义所在。

强化科技保障 打造现代化监督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曹鎏:我们需要打通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外循环,筑牢数字化基础,全面打造现代化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一方面,有必要以对事监督为支点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另一方面,打造现代化监督体系必然要强化科技保障,筑牢行政执法监督的数字化支撑。有必要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推动行政执法监督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数据信息收集、处理与应用,实现突破界域限制的数据共享和全面监督,助力实现行政执法监督的系统性。同时,依托实时数据共享技术,推动全流程、即时性监督。

壮大全链条涉外法律服务产业

武汉大学特聘教授黄惠康: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

厦门是外国人在华工作、学习、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要在完善外国人在华生活便利服务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加强研究、先行先试,为全国相关制度建设做出积极探索。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完善行业政策,规范服务市场,稳步推进法律服务业对外开放,壮大以律师事务所为核心,公证、会计、税务、审计、翻译、海关、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法律查明、争议解决等配套齐全的一条龙全链条涉外法律服务产业,提高涉外法律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要完善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体制,努力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李红勃:法治社会建设需要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需要将全民普法工作纳入国民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法治文化“春风化雨”,并积极拥抱数字化。

这就需要我们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和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当下,依法开展网络空间治理是法治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领域,需要我们持续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培育网络法治意识:文明上网、理性表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以法治创造和守护全民共享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