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气象局:提升气象监测能力 当好防灾减灾的“前哨站”
日前,厦门市气象局通过复查确认,连续六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今天《文明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去市气象局,探寻这份荣誉背后的气象“密码”。
提升气象监测能力 当好防灾减灾的“前哨站”
来到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蒋永成正在进行气象预测。作为预报员,综合分析各类气象数据、24小时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实时准确地预报天气,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蒋永成说,气象是防灾减灾的“前哨站”,面对台风、强降雨等灾害天气,他们都会24小时在线、滚动开展气象服务。例如,2024年台风“格美”期间,他们共计发布服务材料112份、预警信号21期、开展叫应6次,全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除了做好气象服务,近年来,市气象局还不断优化监测预报的设施设备,构建起地面、雷达、大气电场等四张监测网,其中地面观测站340个,密度居全国前列;大气电场仪120部,平均间距3.7公里,为气象精准预报提供了强大支撑。
市气象台预报科副科长、首席预报员 蒋永成:以往我们监测设备相对来讲是比较稀疏,现在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些成果得以应用,我们自动站监测的站网密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岛内自动站密度目前是已经达到了1公里,全市平均在3公里左右,大大提升了监测能力。
气象服务与文明创建同频共振
以气象服务为抓手,市气象局还积极推进“气象+”赋能千行百业。例如在航空领域,市气象局应用多波段雷达为航空气象争取14分钟黄金决策时间,年均为航空公司节省成本超千万元;在科普活动方面,市气象局积极开展“专家直播连线”“首席说天气”等科普宣传活动,其中 “专家直播连线”2005年开播至今从未间断。
市气象局气象宣传科普中心工作人员 颜廷霄:近些年来我们总共开展了科普研学活动100多场,提高公众以及青少年的气象知识,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防御措施,在真正面临气象灾害危险的时候,能够沉着冷静去应对。
将气象服务与文明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市气象局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全力推进气象业务数智化转型,深化“气象+”赋能行动,推动厦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