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4日)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我们一同走进同安区田洋村。田洋村毗邻同安城区,是“远山近水田绕村”的城中村。从曾经的“边缘甘蔗村”到如今的“网红研学地”,田洋村依托甘蔗产业和西溪生态优势,融合文化创意与空间改造,走出一条城中村现代化改造的新路。

吃甘蔗、打手鼓、赏花海......走进田洋村,虽然不是周末,这里仍有不少游客和研学团队在村里游玩。

游客 刘艳:变化挺大的,这次过来,游戏项目已经充分了,以前过来旁边都是杂草丛生,现在道路干净、扩宽了。

田洋村一根甘蔗“种”出多条路

原本的田洋村只是一个地处城市边缘的传统农业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空间零散,甘蔗种植作为主要产业,却因为销售渠道单一而销量不高。得益于这几年持续推进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田洋村以甘蔗为支点,打造出“甘蔗哥”IP形象和村歌《甘蔗歌》,进一步延展出甘蔗文化节、亲子研学活动等内容。如今的田洋甘蔗不仅“甜在味道”,更“甜在销路”。通过引入多个甘蔗品种,原本3个月的甘蔗销售期被延长到了半年。

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村民 陈毅忠:差不多一亩田一年有5万元左右(营收),原来我们要自己拿到城里面去卖,现在游客那么多了,他们会到田里来买。

甘蔗引来了游客,田洋村顺势把“吃”这件事做出了层次。不同于一般村庄将旅游视为附属产业,田洋村打破小村经济的边界限制,主动联动周边地区的特色产业,让游客来,不只是逛,还能吃到飞天鸡、喝到甘蔗汁、带走同安特产,一站式满足消费需求。

游客 张会金:甘蔗汁,还有很筋道的面线,还有葱油酱都很好吃,(游玩)感觉很开心,来了还想来的感觉。

古厝“活”起来 田洋村积极引入文化产业让人留下来

西溪环绕着田洋村,溪水两岸花卉盛开,重修的步道连通田野、水网与村居,串联出一条2.4公里的“溪游同安”生态休闲环线。与传统的“拆旧建新”不同,村里盘活存量资源,维修古宅,激活空间结构。眼前这三栋经过改造的小楼,原本是闲置空房,如今已经被打造成漂亮民宿、餐馆和书院。

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村民 陈水利:这些路以前坑坑洼洼的,现在都变成了沥青路,吸引了大量游客来玩 溪边花海改造得很漂亮,每天都有旅游团来。

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水让:村里面也请了像酒店的这些管理人员来教管理 在民宿,包括我们接团,一年可以给我们带来四五十万(收入)。

原先村里的古厝空间,如今被分类打造成陶艺坊、乡创工作室、研学场地,通过吸引青年创客、非遗艺人、运营团队进驻,让田洋的文化印记变身为乡村吸引客流的窗口。

盧白陶瓷手作工作室 徐少杰:过来这边发现还挺好的,人流也不错,周边环境也漂亮,就一直在这边做工作室了。

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水让:做好文化兴村,让城里的人来体验一下乡村的生活,第二个,我们要做好培训经济兴村,把培训经济做起来,来兴村。

如今的田洋村,不仅是游客口中的“好玩村”,也是村民眼中的“好生活”。从“甘蔗村”变成“文化IP”,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翻番,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原本沉寂的村庄正迎来新一轮的热闹与希望。

同安区大同街道办副主任 徐婉妮:主要是想结合城中村治理以及闽台乡建乡创样板村这两个项目同时推进,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吸引更多的人气,有更多的游客来到这边,我们也在积极打造研学路线,希望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