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一篇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上的论文,引发热议:该论文的作者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的一名护士霍某某,题目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该论文的开头部分就开宗明义的阐明“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而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却赫然出现了这样的表述——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看到这儿,我想即便是医学素养为零的吃瓜群众也能看出BUG了吧?——“男性怎么会患子宫肌瘤?男人有那器官吗?”,一篇高大上的医学论文居然出现如此离谱的错误,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5月5日傍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光速发布情况说明: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我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其实,类似的情况绝非个例,几乎就是同时,网上曝光了多起此类事件,比如:2018年发布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中外医疗》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作者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论文题目为《腹腔镜联合GnRH-a对不孕伴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论文表明,他们收集了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该院因不孕症住院并经腹腔镜手术后病理确诊为“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100例做为研究对象,这其中居然有男性患者达到64人,占比64%。

此外,由“中国保健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家级、全国性学术类综合医学期刊——《中国医药指南》被网友拔出:其所刊载的多篇“妇产科论文”中均出现了男性患者,他们患了各种妇科病,实在是辣眼睛。压力之下,该期刊也迅速反应——

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对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

对这一现象,澎湃评论指出:比起这些奇葩论文,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水刊”灰色产业链。就以医护群体为例,其“晋升、评职称”几乎都需要论文支撑,可是原本已忙到“脚后跟打后脑勺”的医护群体,哪有时间静下心来为论文劳心费力?于是,“代写、代刊发”一条龙的“论文工厂”以及“学术水货期刊”就应运而生,有人表示:“这些论文一看就是出自论文工厂。”

其实,“唯论文”的并不只有医护群体,众多行业“评职称或晋升”,都有“发论文”的硬性指标,比如“中小学教师,新闻媒体一线采编人员”等等,这些岗位都属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多少时间去做什么学术性研究,也很难研究出来真正有学术价值的东西,所以,评定这一类体量庞大的群体,更应该关注他们在实际岗位上的贡献。但“评职称、晋升”却要求他们必须发表论文。由于这个评价要求是和岗位脱节的,因此很多人就剑走偏锋,找人代写代发。

此外,退一步讲,即便有少数能写出好东西的出类拔萃者,也没有任何动力去认真写,因为评职称对论文的要求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你写得再好,也只算一篇而已,质量再高,对于评职称而言,也和一篇滥竽充数的枪手论文的价值没有任何区别,既然如此,有谁会认真写呢?

而这一切都是明码标价,就以上述提及的《中国医药指南》期刊为例,中介表示“论文写发费用为3800元,版面费为8000元,而且已经排到了明年的刊期,但如果想加急,也可以支付13000元版面费,提前至今年年底出刊。“论文工厂”就是这种畸形的职称评审要求所制造出的“怪胎”。

其实国家一直在反复强调“推进破除‘唯论文’的改革”,人社部曾在2016年发布《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将“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而可用能够体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和水平”的“工作总结、教案、手术病例、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替代。但这些意见真正落地形成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