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中医院普外科主任刘晓东深耕临床近30载,突遭耳聋重创仍不忘守护生命

刘晓东(左)与团队开展腹腔镜手术。

刘晓东(右)参与无偿献血。

在厦门市中医院,有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共产党员医者——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晓东。他深耕临床近30载,以精湛医术为患者祛病除痛,用无私奉献诠释医者仁心。即便突遭耳聋重创,他依然坚守岗位,在无声世界里续写守护生命的壮丽篇章,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急难勇逆行 累疾初缠身

今年3月6日深夜,厦门市中医院急诊室警铃骤响:肠坏死合并肠梗阻患者与刀刺伤危重患者同时入院。当班医生因复杂病情紧急求援,正在家中休息的刘晓东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奔赴医院。手术台上,他凭借30年肠道疾病诊疗经验,成功保住肠坏死患者两米余小肠,避免高位截肠风险;同时妥善处理刀刺伤患者伤情。未作片刻休整,次日他按原计划又主刀完成胃癌根治术。连续高强度工作后,耳鸣症状悄然袭来,而心系患者的他却将身体预警抛诸脑后,直至一周后被同事发现听力严重下降,才确诊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此时已错过72小时黄金治疗期。

住院期间,刘晓东以病房为“战场”,挂着点滴穿梭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当患者家属在感谢信中写下“举着输液瓶冲向手术室的普外科专家”时,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位医者的敬意与心疼。经过一周治疗,左耳听力稍有好转,命运却再次抛出严峻考验。

危情再冲锋 病痛铸医魂

3月20日晚上,一名大肠癌复发致肠破裂的患者命悬一线。面对腹腔严重粘连、感染性休克风险,正在输液治疗的刘晓东毅然拔掉针头,再次披甲上阵。这场持续9小时的生死救援,直至3月21日清晨5点才完成手术,他凭借丰富经验精准清除感染病灶,切除完整的复发肿瘤,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然而,过度劳累致使他的耳聋症状再度急剧恶化,双耳近乎失聪。

厦门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蔡成福带领院党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联系北京东直门医院专家团队进行远程会诊,并安排其赴京治疗。尽管错过最佳治疗期,疗效有限,但刘晓东佩戴助听器重返岗位,并使用语音实时转换文字软件,帮助自己与患者完成沟通。“患者等不起,我必须在!”这句朴实话语,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医者的坚定信念。

目前,刘晓东的双耳听力还在继续治疗并逐步恢复中。他的临床工作,也一刻未曾耽搁。

仁术济苍生 匠心守初心

从医以来,刘晓东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甲状腺癌患者冯先生术后淋巴转移,多地求医无果,辗转找到刘晓东。他创新采用“根治性侧颈淋巴结清扫+喉返神经粘连松解术”,以8厘米微创切口完成高难度手术,不仅清除病灶,更显著改善患者声带功能。“刘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患者的肺腑之言,是对他医术的最高褒奖。

在厦门市中医院担任普外科主任的三年时间里,在胃肠道肿瘤治疗领域,刘晓东带领团队探索术前新辅助治疗模式,使众多大肠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他推广腹腔镜微创技术,让肠瘘患者摆脱多年病痛折磨。“用最小创伤换取最佳疗效”,这一理念贯穿他的每一台手术,也让无数家庭重燃希望。

使命永在肩 薪火代代传

“身为党员,就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作为医生,必须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刘晓东不仅自己冲锋在前,更注重科室团队建设。他用好“传帮带”机制,毫无保留传授手术技巧;推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提升科室综合救治能力。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团队开展胃肠肿瘤、甲状腺、腹壁疝手术相关新技术十余项,科室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厦门市中医院普外科成长为区域医疗标杆之一,年均完成复杂手术超千台,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98%以上。

从青葱岁月到两鬓微霜,刘晓东用无声的坚守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医疗岗位上,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患者康复之路,更以榜样力量激励着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