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十年(三):互通交流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厦门自贸片区挂牌设立10年来,充分发挥近台区位优势和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功能,围绕两岸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和共同家园探索试验、探路先行,推出一系列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助力厦门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聚焦打造两岸共同家园,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积极招引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截至目前,片区有包括一品创客、云创智谷等7家国家级、省级台青创业基地,累计引进台企428家,入驻台青超700人。海峡未来科技型加速中心是去年落户厦门自贸片区的一家台青创业基地,负责人罗佩芬告诉记者,从2021年来大陆考察,到去年正式落地,厦门自贸片区在政策扶持、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像最近修订完成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若干措施》,不仅新增了台青创业就业基地的认定标准和奖励,还提出为台湾青年提供每月2000元的租房补贴以及实习、见习补助,让在基地发展的台青们更有信心。
海峡未来科技型加速中心负责人 罗佩芬:不仅仅是补贴本身,(也让我们)在人才培养策略上会更有信心,比如说我们当初在选择办公场所方面很犹豫,自贸委跟台商发展服务中心就帮我们对接几个园区,安排实地参观,让我们做出比较适合的选择,在创业初期,也对接了几个潜在的合作伙伴跟市场的资源。
罗佩芬提到的台商发展服务中心,是厦门自贸片区为解决台胞台企在大陆遇到的“疑难杂症”而设立的机构。今年1月,服务中心推出“两岸一窗”服务新模式,涵盖大陆侧和台湾侧共十大类服务,台胞台企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展业等多元化需求,可在这里实现“一窗通办”。
厦门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 陈现:我们服务从1月份以来,有将近120余件的事项审批,包括提供专项协调服务,接下去我们也希望在一些包括学生青年的就业实训,或者一些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等方面,做一些活动上的交流,来为在两岸人才的交流上做一些推进。
除了围绕共同家园和共同市场的探索试验,厦门自贸片区还聚焦经贸领域,特别是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跨境电商、文化贸易等两岸共同产业,推动两岸产业链融合发展。
在厦门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工人们正忙着将查验后的货物打包装柜。这批来自省内及广东等地的跨境电商货物完成装柜后,经过10到12个小时的航程,就能到达台湾地区。今年第一季度,厦门港务跨境电商出口约766万票,同比增长78%。这其中不少就是发往台湾的跨境电商产品。除了高效物流的加持,厦门口岸还先后落地了全国首票“跨境直退”“跨关区退货”业务,解决了对台跨境电商货物无法直接退运回大陆的问题,有效降低卖家和电商平台运营成本。
厦门港务物流保税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林旭峰:以前没有退运通道,平台消费者要是不满意或者拒收的产品只能堆积在台湾,现在台湾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同等售后服务保障,减少企业物流成本大概在30%,今年下半年我们会进行搬迁工作,把我们的整体场地翻一倍,满足同时开展“先查验后装柜”及“跨境直退”等多模式多业态的监管场所。
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围绕两岸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积极先行先试,开展大陆首个两岸航运人才培养试点,去年以来吸引422名台胞到大陆培训考证。厦门自贸片区还首创台胞紧急救援保险“两岸通保”、台胞人脸信息金融服务、数字人民币台资企业融资增信基金等金融服务举措,上线两岸首个行业标准共通服务平台,不断深化探索两岸融合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