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十年:打造高水平开放门户助力高质量发展
2015年4月21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设立。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始终牢记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的使命担当,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出一批高质量“厦门模式”创新经验。《潮涌十年》系列报道,今天关注厦门自贸片区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的成果。凭借区位特色和先行先试优势,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打造了海丝中央法务区、“丝路海运”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对外开放关键支点,为国际经济合作增添“厦门力量”。
去年10月,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获批全国首个非自产医疗器械保税维修业务试点。业务落地半年来,企业已维修并认证完成2台B型超声波检测仪及配件,最近又有一家头部跨境企业正在与他们开展实际对接。企业负责人介绍,试点前,他们只能开展本集团自产产品的保税维修,业务相对受限。获批试点后,企业通过“全球保税维修”,可以承接其他跨国公司产品的维修项目。从“修自产”到“修全球”的跨越,不仅能带来更多业务,还将进一步推动国内企业融入全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和供应链。
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中国区运营副总裁 王荣锋:我们前期的工作已经开展非常顺利,把产线建立起来了,也把系统设置好,人员的配备现在也基本上是到位。我们的计划是扩大这方面的业务,从医疗影像,比如说超声的业务,会扩展到其他方面的一些设备,比如说像探头、监护仪、核磁共振、CT这些机器设备。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离不开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一块锂电池的“出海”之路,映射着厦门以制度型开放拓发展空间的创新实践。近年来,厦门自贸片区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在全国首创“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安全保障机制”,发布了《厦门港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锂电池储能产品“走出去”,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规范。
厦门海事局危管防污处三级主任科员 陈旭:试航以来,我们已经累计保障近2000余台储能集装箱产品安全海运出口。累计货值超70亿元人民币今年4月份发布的《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 将厦门经验转化成为国家层面的海上运输标准,为全国锂电池海运安全出口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法治化营商环境。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因不熟悉当地法律、政策而面临经营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2021年,厦门自贸片区启动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建设,并率先打造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将法务资源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构建“国际法务运营”服务新模式。两年前,盈科海丝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入驻服务基地,依托“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网络,提供跨境电商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企业境外投资合规指引等服务。目前,中心覆盖的国际城市近200个。
盈科海丝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执行主任 薛妮:除了像我们这种法务类的,法商融合服务基地也有一些像财税类,包括家族办公室,这个也是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圈子,我们可以资源共享、共融,多多交流。
截至目前,海丝中央法务区已累计引入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或项目超270个,汇聚法律服务、泛法律服务机构4000多家;厦门国际商事法庭、厦门涉外海事法庭已受理案件2700多件,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厦门自贸片区还引进谷歌首个跨境电商加速中心,探索“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丝路海运”新模式,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独特优势,为区域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增添“厦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