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十四):湖里区塘边社: 梳理空间 向新而行
继续关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全媒体报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湖里区湖里街道塘边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塘边社以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为契机,创新运用“EPC+O”模式,带动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与业态提升,实现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梳理空间 向新而行
塘边社,是厦门岛较中心的一个城中村,这里的居民以年轻打工群体为主,外来人口高达90%。由于交通便利,地铁、公交配套齐全,又临近SM城市生活广场等商圈,这里是不少外来人口来厦生活的第一个落脚点。
塘边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汪珍:流动人口大概是13000多人,常住居民只有1800多人,基本上90%左右的都是流动人口。
湖里区塘边社商户 王和议:我在这边开店开了二十几年了,现在环境变好了,道路整洁,让我们经营会更加方便,收入有很大提高。
王和议口中的变化,得从2023年塘边社全面启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说起。和其他城中村一样,治理前,塘边社曾面临环境脏乱差、违章搭盖现象严重等问题。该如何着手解决呢?
塘边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汪珍:围绕八大项目,主要是包括空间梳理、强弱电改造,雨污管网改造、道路改造、路灯改造和安全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两改造”之后,相当于把我们城中村五脏六腑都进行了一个调理,让我们的城中村变得更加健康。
改造过程中,最让大家“头疼”的便是如何更好地梳理空间,将集体资产盘活、统筹规划。由于拆除涉及不少居民利益,推进这项工作并不容易。
湖里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四级调研员、湖里街道综治办主任 赵斌: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沿街一些违章搭盖,因为这些都是村民作为一些店面在出租,涉及到他们的利益 我们主要通过一些党员干部、社区两委、村民代表这些人来发挥他们作用,他们带头拆自己的,通过他们做通其他人的工作,共同把违章搭盖(拆除)全部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
拆和改,给塘边社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变化。“改”的是社区外貌的更新,“变”的是社区功能的提升。
湖里区塘边社居民 欧阳红梅:改造前 路面凹凸不平、雨水积压,电线各种网线都是乱扎堆。改造后,多了很多娱乐场所、棋牌室、篮球场,道路完善很好
湖里区塘边社居民 罗良博:各方面都好 提升很多,比如居民还有租户有地方停车,以前都没划停车位,有地方停就停,经常要移车,出入不方便,现在有停车位,大家都有序停车。
借力EPC+O 打造城中村改造新样本
“改”完之后怎么“管”?有限的资源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去年7月,塘边社创新引入“EPC+O”项目,这是一个集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模式,由厦门福信里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主导,在塘边社开展社会投资建设、市政公共配套建设与十年物业管理服务。
湖里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四级调研员、湖里街道综治办主任 赵斌:以前城中村只是改造一些基础的东西,改造完了以后就没有后续的运营跟管理,引入“EPC+O”就是把前面的设计、改造和管理以及后期的业态提升全部融为一体了。塘边社“ EPC+O”已经进入半年多了,对整个城中村的管理已经进行了全面的接管,从安全、保洁、秩序等等方面进行了管理,目前也得到整个塘边社人民的肯定。
塘边社物业项目负责人 吴文:(我们)进行塘边社的摸排,给了一些专业的建议和方案,在制定出方案之后,进行专项工作的铺开,做了五大行动,比如车位线翻新,比如用摄像头来监测垃圾分类点位,发现乱丢垃圾,现场会有语音提醒,基于居民的诉求,来提高我们的整体服务。
在改造中,塘边社还兼顾注重历史建筑的发掘利用。在这里的小街小巷中,分布着诸如“佘氏小宗”、红楼、白楼、黑楼等古民居,社区也计划将他们重新盘活利用,依托“EPC+O”模式对集体资产、文化空间进行统筹规划,推动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湖里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四级调研员、湖里街道综治办主任 赵斌:除了做好保护以外,我们准备引入第三方来盘活这些(古民居),引进一些业态,做一些文化休闲场所、“一老一少”的活动场所等,提升它的利用价值,打造成一个管理以及业态全面上一个新台阶的城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