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科技改革双轮驱动 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当前,厦门正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加快种业振兴步伐,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科技改革双轮驱动 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立春过后,气温逐渐回升,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在厦门如意种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里,辣椒、黄瓜等茄果类作物的种苗排列整齐,郁郁葱葱。在大棚的另一边,嫁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名工人每天需要完成6000至8000株种苗的嫁接工作,才能不误农时,赶在2月底前,完成这批来自武汉的近200万株茄子苗订单。
厦门如意种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远翔:春季每天需要用工在100多人,现在苗场里一共有3000多万株的实生苗,每天应该要出货50至100万株,要持续1到2个月。目前这些苗正在陆续发往全国各地,贵州那边是以辣椒、茄子为主,然后像浙江、湖北,还有我们本省都是以瓜苗为主。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春季的种苗订单量和去年相比有所增加,实现“开门红”。除了完成市场订单,企业还积极开展育苗攻关,在嫁接的砧木上下功夫,希望能培育出抗病性更强、更好种的种苗。
厦门如意种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远翔:在秋季会有一些新的砧木品种上市,到各地去做推广应用,可以更适应一些市场的需求。少死棵,少用农药,就可以实现增产增收,我们今年的出苗总量应该可以在6000至8000万株。
如今,通过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我市种业振兴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去年全市种业产值预估7.32亿元,农作物种子种苗产值达5.5亿元;建成标准化设施农业大棚1800亩、高标准农田7100亩;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险覆盖范围全省第一;翔安西岩山、同安天亿未来城等5个城郊农业重点片区加快建设,设立农业信保基金和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基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
提升山区农村人饮工程 水利投资连续八年增长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海拔约1000米,市政自来水管网并未通达这个边远山村。原先,村民用水主要通过自引山泉水、打井等方式,用水安全有时得不到保障。去年,相关部门对白交祠山区农村人饮工程进行提升完善,新增了两处水源点,改进水处理技术,让村民时时都能喝上“放心水”。
同安区莲花镇水利工作负责人 叶劲松:我们根据村民的路线指引,现场调研察看,找到这两个水源点。到制水厂进行处理。再分散到5个蓄水池,向村民供水,
同安区莲花镇新增水源点项目施工负责人 杨海林:原来是慢滤过滤的工艺,比如说沙砾、木炭这种,我们这一次也是引进了比较先进的膜处理工艺。能够让全村的用水更加安全,更加有保障,为乡村振兴又巩固了一步。
同安区白交祠村村民 杨海金:(人饮工程)没有提升之前,下雨天水一开出来,都带满了黄泥。提升改造过后,水质都非常清澈。
去年,我市完成水利投资24.86亿元,连续八年实现增长。枋洋水利枢纽前置库完工通水,九龙江北溪引水左干渠提升改造工程顺利立项,提升完善11处山区农村人饮工程水源点,35座小型水库完成安全提升整治,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向好。
2025年力争实现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超1400亿元
此外,我市还在建设和美乡村、稳定农产品供给、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超140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