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栏目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非”一般的春节》,第一集聚焦木版年画。在我国大多数地方,迎接春节都有贴年画的传统习俗,年画成为人们辞旧迎新、避灾驱邪、欢乐祥和的美好寄托,年画流布广泛,在各个地域都渗入了在地的集体审美,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它描绘出人们庆祝新年的生动画卷,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下面就跟我们一起走进木版年画的世界,看两岸共同的年味记忆。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门上的“福”字,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这个“福”字其实也大有讲究。

漳州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颜仕国:我们在围炉的时候,一张红纸写一个“福”字,把它贴到炉灶里面,吃“福”是最好的。

这块“福”字木版流传自清朝时期,是颜仕国的珍藏之一。颜仕国是漳州颜氏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擅长印刷,自小在木版、染料与红纸间穿梭。谈起家族与漳州年画的渊源,他如数家珍。漳州木版年画,起于宋,兴于明清,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等地共享“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的盛名,是一种在梨木等木质平板上,描稿镌刻各种色块版和线条版,然后分色分版,采用颔版套印于纸上的一种民间版画技术。

漳州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颜仕国:因为这个雕版印刷,以前我们大家都有饭吃,一碗饭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印好了之后我挂在墙上,你画的、我印的、他刻的,等到行了我们就再来销售,以前的分工很明细的。

颜氏家族世代以制作木版年画为业,颜仕国的堂侄颜朝俊也不例外。从儿时开始,颜朝俊就仿制家中长辈的作品,摸索雕版技巧,这些年,颜朝俊不断寻找古老的闽南年画图案,复刻失传的木版。让那些留存在老一辈记忆中的鲜活图案能够重现。

漳州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颜朝俊:我第一次接触木版年画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断断续续到现在应该也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我们的年画在最古老的时候是一些比较传统的福禄寿,还有一些辟邪的门神,我们现在的家居其实有一些是新中式或者比较现代的,我们就创作了很多更吉祥比如福文化、比如新的榜样精神,更适合家居。

近年来,颜朝俊致力于让传统年画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更具生命力,他将创新的年画题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装饰画等可看可用的物品里。随着农历蛇年的到来,颜朝俊制作出一幅“人生四喜”老式挂历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颜朝俊:可以看到我们这个设计里面有巳巳如意,这是春秋战国时候的一个蛇纹,用我们80年代经常看到的恭贺新禧和这个大红灯笼就感觉比较喜庆,下面我们设计成了人生四喜,身体好、会读书、赚大钱、好姻缘,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我们把好的寓意都融合在里面。

记者 卢洁:随着大批闽南人迁居台湾,方言信俗漳泉年画也传入了台湾,这些本土文化、民俗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脉络。

与漳州、泉州等地的木版年画同承一脉,自清代中叶起,台湾年画大量吸收闽南年画技艺,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台湾学者杨永智从事传统版画研究已有三十年。今年春节,他特地带来了许多年味儿十足的木版,为台湾的年画爱好者授课。

台湾木版年画爱好者 张女士:我特别喜欢刻的雕工之外,还有就是它们的题材,我觉得很有民俗的特色,(木版年画是)有温度的东西,有手感的东西。

台湾传统版画独立研究学者 杨永智:这些五颜六色的纸其实就是代替古时候桃符的一个余韵,用来驱鬼辟邪,然后把一些招财进宝、加官进禄的吉祥彩头引到家门来。

厦门卫视驻台记者 程俊榕:经过上墨、转印等工序,一张亲手制作木版年画就完成了,在非遗的技艺里找寻幸福年味。

过去,年画指的是“过年的画”,但如今,它更是生活里常见的画,世世代代传承的画,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两岸越来越多爱好传统文化的民众参与其中。

台湾传统版画独立研究学者 杨永智:其实台湾很多的传统都是从故乡的泉州、漳州过海来台湾,台湾的先民都很眷恋这样子的传统文明,后来两地各自的发展,所以台湾还有很多的作坊一直兴传,代代不息,所以这是一个闽南泉漳移风到台湾,继续传承的好风气。

一幅木版年画,成为两岸共同的年味记忆。如何使木版年画“旧”中生“新”,成为了两岸传统“守艺人”的共同课题。

台湾传统版画独立研究学者 杨永智:有期待,有向往,有愿景,这就是年画的一个正能量,年画浩瀚无涯,它是不同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集中点,你可以不可以做一张新的年画,说一个更好的故事更好地传承,让后面百代以后,千年之后的中国人都能够在讲一个过年的故事。

漳州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颜朝俊:这种历史的文脉它是不能断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人知道前人怎么来制作,包括我们技艺、习俗,这些都是一些两岸同根同源的展现。

在手工艺人的传承、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呵护下,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木版年画,虽饱经沧桑,却始终华彩闪耀,赓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