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活优富美”新福建十周年。近年来,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正努力把一片叶、一根竹、一张纸等做到极致,把一双鞋、一块玻璃、一组电池等做得更好。而厦门在供应链创新应用上有突出优势,全国供应链企业四强占据三席。越来越多“福建制造”的宝贝加速出海,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力量?从今天起,我们推出系列专题片《八闽宝贝出海记》,记者走进泰国、印尼、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埃及、沙特等10个国家,看八闽宝贝背后的优势特色产业?如何与供应链深度融合,探寻“新福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链”通全球与世界共赢的故事。

我们先来打开百宝箱,看看今天要拿出的是什么宝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张纸。公元1世纪,中国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开始普及推广,一直到公元8世纪,埃及人才第一次用上了纸。这是一段走了几百年的路。如今,从木材到纸浆再到纸张,一场跨越全球的生产协作,仅仅需要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从印尼到中国再到埃及,记者带您追寻“一张纸”跨越万里的奔赴。

这是面巾纸、这是瓦楞纸,这叫双胶纸、这是新闻纸,还有这个,是滤纸、淋膜纸……今天,人们已经可以造出千式百样的纸。这些纸默默无闻,却又无处不在。别看它单纯得只是“一张白纸”,在全球化的今天,来到你我手中之前,它可能需要经历一场跨越全球的历练。而这背后,一种力量牵引着它从“一棵树”蜕变为“一张纸”,日夜兼程,万里奔赴。

这里是印尼,岛屿众多,丛林广布,是全球优质的纸浆产区之一。

记者 姚婕:在印尼北干巴鲁的人工种植林里,就生长着一种桉树,这种树木生长快速,木纤维坚韧,是制作纸浆的一种非常好的原材料。

林场工人萨丽种下的这批桉树幼苗,要等待五年时间,才能够成材。在今天,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桉树的纤维素含量,但想要“召唤”出1吨的纸浆,还是得集齐110根成熟的桉树树干。但是纸呢,别急。进入制浆工厂,生产开始加速。原木需要经过切片、蒸煮、漂白等7道工序,完成第一次蜕变。

印尼金光集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浆纸工厂负责人 黄鸿祥: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减少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这些更为绿色和优质的纸浆,15%到30%是销往中国的第三方合作伙伴。

记者 姚婕:你看,现在在我身后的这些就是刚刚被制作出来的纸浆,而此刻,一场高效的生产协作才刚刚开始。

在中国,平均一个人一年要消耗180斤纸张。林木资源的有限决定着纸浆需要大量进口。每年,有超过3000万吨来自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纸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的各大港口。在厦门,一批供应链企业就是这背后的“操盘手”。在建发浆纸集团,韩炜林和同事们已经对接好了仓库、采购企业和转运车辆,只等一批从巴西运往中国的纸浆抵达厦门港。

记者 伍晓慧:这是一艘从巴西远道而来的货运船,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刚刚它顺利抵达了厦门东渡港区的现代码头,这艘货运船上装载有7448件巴西进口纸浆,总重量接近15000吨。

福建,造纸产能居全国前列。背靠这座大山,集齐港口、空港、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厦门,也是纸浆登陆中国的首选地之一。在厦门港的这场纸张生产接力中,供应链企业化作了一双看不见的手,将上下游紧紧链在了一起。

厦门建发浆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晓晖:比如说我们国外的巴西客户要出一条5万吨的船到中国,可能原来它有20个客户开出20张信用证给它,我就搞一个“批发”,一次性把信用证开了,货到了中国,我再集中分销给我们的客户,在过程中帮整个链条提速,第二降低成本,这是我们在其中起到的最大作用。

记者 伍晓慧:现在这一船纸浆正在被卸货转运,它们的下一站将奔赴中国的造纸工厂。

欢迎来到福建省最大的制浆造纸生产企业,这是一个国家级的绿色工厂,距离厦门港不到一百公里。

记者 伍晓慧:你看,这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林浆纸一体化生产线,像从巴西来的进口纸浆,就可以在这里被生产制造成各种类型的纸张。

文化纸、生活纸、白卡纸,每一分钟就有超3吨的纸在这里被生产制造。而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数千家造纸企业,共同撑起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造纸工厂”。世界用纸,四分之一,中国制造。

记者 伍晓慧:造纸厂,是浆纸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它们既是上游纸浆的采购方,也是下游,像印刷厂、包装厂等纸品加工厂的供应方。所以就像我们看到的这样一条专业的造纸生产流水线一样,一条高效、安全、稳定的供应链对造纸企业也尤为重要。

联盛浆纸文化纸华东片区经理 李成勇:我们制造型企业的产成品通过供应链企业的销售网络,可以迅速地推广到印刷厂、包装厂和二级分销商等中下游企业,为我们企业减少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支出,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

把一家浆厂和一家纸厂串联起来,是一条线,但是把上中下游无数相关企业串联在一起,就得到了一张庞大的浆纸供应链的网络。这张“网”链条之长、层级之多,超出想象。以往企业想在其中“买浆”、“卖纸”,常碰到信息不对称、供应不稳定、效率低下等很多困难。

漳州利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 刘远纪:原本我们就是打电话,然后直接电话里沟通询价,有时候会联系不到人,或者是在货源紧张的时候找不到货或者被抬高价格。

专攻包装材料业务的刘远纪接到了一个紧急订单,一批出口饼干盒的印刷生产,他掏出手机,找货、询价、下单、签约,很快完成了一单白卡纸的“网购”。

记者 伍晓慧:刘远纪手机背后连着的,就是这样一个建发浆纸打造的“纸源网”。你看,这里有七个大类的纸张,如果你想采购制作书本的双胶纸,就有33个品名,上百种品牌,不同克重、规格和等级的12000多个货源供选择。无论是紧急调配还是计划采购,这个线上的纸品交易“超级市场”,都能够满足你的需求。货源稳定了,工厂就只需要专心生产,把纸做到极致。

今天,供应链企业搭建的“数据高速路网”,正在重塑一个“互联互通”的大江湖。在这里,每个流程都可以被数据化,单一个电子订单签约,就能把至少两天以上的采购流程缩短到几分钟。物流规划、库存管理、金融支持、风险控制、信息咨询,各种服务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浆纸产业跑得更稳健、更高效。

记者 伍晓慧:如果把供应链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专业化”就是它的树根,牢牢抓紧大地,保障着整个链条的生命活力,而“全球化”就像是这树冠,它们要尽可能地开枝散叶,去向外寻找更多阳光雨露。

在建发浆纸供应链的远端,埃及业务经理哈桑接到了当地肖鲁克包装印刷公司的“白卡纸”订单。整合几家公司的需求,哈桑打包向中国下单采购。此刻,供应链的齿轮开始转动。地球的另一边,中国的造纸企业投入生产、航运公司对接船期、海关部门高效通关……在供应链服务的助力下,很快,满装34个集装箱的850吨白卡纸,踏上了远洋货轮,它们将从厦门港启程,奔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度,埃及。

收到来自中国的白卡纸,埃及肖鲁克包装印刷公司马上将它们投入到了生产线上。

记者 伍晓慧:这种纸就是白卡纸,属于一种比较高端的包装用纸。目前埃及的白卡纸主要依赖于进口,其中八成以上都是来自于中国。

林木资源稀少,造纸能力不足,在过去,埃及主要从欧洲进口各类纸张。中国与埃及相隔万里,开拓这片非洲市场并不容易。但是近几年,供应链企业“打头阵”,带动越来越多的中国纸业品牌“出海”非洲。这些来自中国的各类纸张,被埃及女孩上了画,被印上阿拉伯文讲述一千零一个故事,当然,也有机会品尝到埃及特色的下午茶。

埃及肖鲁克包装印刷公司总经理 谢里夫·穆阿利姆:我们在书本印刷中、在包装生产上都使用到了中国的纸张+埃及有1.1亿的人口,并且每年还以三四百万的数量在增加,对纸张的需求量也在增长,我认为我们之间还将有更多的合作。

与产业协同发展,今天,厦门的浆纸供应链已触达超5000家企业,催动着全球资源配置,让浆和纸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物畅其流”,在全球供应链的开放合作中,贡献“厦门力量”。

建发浆纸集团海外事业部总经理 刘家录:随着我们国内供应链的成熟,国内产品的成熟,慢慢我们从“引进来”要“走出去”了,跟我们行业内非常优秀的同行一起,它们可能是产业链在往外走,我们配套上自己的供应链,我们一起走向全球。

财经观察家 秦朔:今天的供应链正在向着进一步全球化跟本土化结合,以及跟研发、物流、生产、金融服务全部地交融在一起的这样一种方向去发展。我觉得厦门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高水平的体制创新的角度下,它应该未来能发挥更大作用。

这就是“供应链”的力量,在产业的血肉里流动,也让“纸”跟着世界的心跳运转。千百年来,“一张纸”无数次从“故土”出发走向远方,听过丝绸古道的驼铃,吹过远下西洋的海风,而今天的中国,正在铺就一张链通全球的“共赢链”,在日益强韧、高效的链接中,这些纸张正以前所未有的轻盈脚步,跨越山海,最终来到您的手中。